简讯一:特朗普考虑以TikTok交易为条件减免对华关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表示,如果中国批准TikTok的出售交易,他会考虑以此为条件,减免部分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他认为关税是可用于谈判的工具。
目前,TikTok面临4月5日的最后期限,需在此之前与非中国买家达成出售协议,否则可能在美国被禁用。特朗普称,关于TikTok的交易已“非常接近”达成,并涉及多个投资者。
此前一天,特朗普宣布了新的关税措施,包括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本关税。据报道,当前中国输美商品面临的关税税率达54%。TikTok方面暂未对此事立即回应。

简讯二:AI芯片基准测试:英伟达Blackwell领先 AMD新品紧追
最新发布的MLPerf人工智能(AI)芯片性能基准测试结果显示,英伟达公司的新一代Blackwell B200芯片在各项测试中表现最为出色,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在部分新设立的大型语言模型测试中,B200系统的处理速度可达到上一代H200系统的3至4倍。
与此同时,AMD公司推出的最新Instinct MI325X芯片也展示了强劲实力。在针对Llama2 70B等模型的测试中,MI325X的表现已非常接近英伟达的H200芯片,差距在3%至10%之间。MI325X通过增加内存容量来提升处理大型AI模型的能力。
本次MLPerf测试还引入了三项新基准,旨在更好地评估芯片在模拟聊天机器人交互、处理更大信息量模型以及图谱数据分类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英特尔(Intel)的Xeon 6处理器相比前代产品性能有所提升,但其AI专用加速卡Gaudi 3未参与本次测试。谷歌(Google)的TPU v6e芯片性能也较上一代有明显进步。
简讯三:AI巨头校园“抢人”大战升级
近期,两大人工智能明星公司OpenAI和Anthropic接连出招,目标直指大学生群体。
Anthropic率先发布了专为高校设计的“Claude教育版”,并与欧美多所大学及教育技术平台达成合作。其核心特色是“学习模式”,该模式下的Claude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老师一样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是Anthropic首次大规模进军教育领域。
仅隔一天,早已布局高校的OpenAI宣布更大动作:原价每月20美元的ChatGPT Plus服务,将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所有大学生免费开放至今年5月,以帮助他们应对期末考试。免费版将提供文件上传、深度研究、高级语音等付费功能。此前,OpenAI已推出ChatGPT教育版,并投资数千万美元支持高校AI研究。
简讯四:意念控制电脑?脑机接口迎来关键测试
用意念打字、玩游戏甚至控制机械臂,这不再是科幻情节。被称为脑机接口(BCI)的技术,特别是需要植入大脑的BCI,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目前,全球仅有约70多人体验过长期植入式BCI,该技术通过植入大脑的电极捕捉神经信号,让瘫痪患者能用思维“隔空”操作电脑。
几家公司正引领这股浪潮:马斯克的Neuralink、美国的Synchron和中国的Neuracle都在扩大临床试验,招募志愿者测试他们的设备。
Synchron采用从颈部血管植入的“支架电极”,无需开颅,已有10名志愿者。
Neuralink则通过开颅手术植入“细线电极”,已公布3名志愿者。
Neuracle使用“电极贴片”也在进行试验。
未来5到10年,将是决定BCI能否成为实用产品的关键时期。
简讯五:美国富人也没那么“长寿”?最新研究来了
美国人均寿命不如欧洲富裕国家,这已不是新闻。但许多人可能认为,这主要是穷人的问题,美国的富人凭借优越的医疗条件,寿命应该不输欧洲富人吧?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可能会颠覆这个想法。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追踪了美国和欧洲超过7万名50至85岁成年人近12年的健康与财富数据。
研究发现,一个惊人事实:美国最富裕人群的死亡率,竟然与北欧和西欧(如法国、瑞士)最贫困人群的死亡率相当。不仅如此,一些富裕的北欧和西欧人的死亡率,比最有钱的美国人还要低35%。
同时,美国最贫困人群的生存率是所有被研究群体中最低的,且美国贫富之间的生存率差距也大于欧洲。
研究者指出,虽然医疗差距能解释美国国内的贫富寿命差异,但无法完全解释为何美国富人与欧洲富人之间也存在寿命鸿沟。这表明,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因素影响着美国人的整体健康,例如饮食习惯、环境、生活压力或社会文化差异等。简单来说,即使在美国很有钱,也未必能像欧洲富人那样“长寿”。
简讯六:宇宙“定时炸弹”滴答作响!
天文学家在仅150光年外发现了一个罕见的双星系统。主角是两颗白矮星——也就是恒星燃尽“燃料”后留下的致密核心。
它们正彼此高速绕转,像跳着死亡华尔兹,最终将相撞并引发名为“Ia型超新星”的巨大爆炸。这场爆炸威力惊人,预计发生时其亮度将是满月的10倍左右,成为夜空中极其耀眼的存在。
好消息是,这场宇宙级烟花秀还得等上大约230亿年,对地球毫无威胁。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实了双白矮星碰撞是产生Ia型超新星的原因之一。天文学家常利用这种亮度相对一致的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来测量宇宙的遥远距离,这次的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宇宙量天尺。
简讯七:NASA探测器再次“拥抱”太阳
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最近又完成了一次超级刺激的太阳近距离飞越任务,这是它的第二次“亲密接触”。
这位汽车大小的“勇士”以每小时近70万公里的惊人速度,俯冲到距离太阳表面仅约610万公里的地方,再次追平了自己去年创下的纪录。在这次飞越中,探测器顶着酷热,自主运行,其科学仪器在太阳最外层大气(日冕)内部忙着收集关于太阳风的第一手数据。
任务结束后,探测器已成功向地球发回信号,“报平安”表示自己状态良好,一切正常。它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全靠一面特制的超强隔热罩保护着内部精密仪器。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些近距离观测数据,揭开太阳的秘密(比如为什么日冕比太阳表面热得多),并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太空天气。帕克探测器预计今年6月将进行下一次近距离飞越。
简讯八:韦伯望远镜首次观测“前头号威胁”小行星确认其尺寸
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首次拍摄到小行星2024 YR4的图像。这颗小行星曾因早期预测有3.1%的概率在2032年撞击地球,一度被列为地球面临的最大威胁。
经过更精确的观测和计算,科学家们在今年2月底确认,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几乎为零。
韦伯望远镜的最新观测确认了这颗小行星的尺寸,直径在53至67米之间,大约相当于一座10层楼高。这一数据比之前地面望远镜的估算(40至90米)更为精确。这也是韦伯望远镜迄今观测到的最小天体。
虽然地球风险解除,但这颗小行星在2032年撞击月球的概率被更新为3.8%。不过NASA表示,即使发生撞击,也不会改变月球的轨道。
韦伯望远镜计划在4月底或5月初再次观测2024 YR4。对这类小行星的持续观测有助于科学家们演练行星防御策略,为应对未来可能真正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做准备。
简讯九:NMN作为抗衰老产品的潜力与疑虑
烟酰胺单核苷酸(NMN)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抗衰老补充剂。它是人体内重要辅酶NAD+的前体。
研究显示,体内NAD+水平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与能量代谢减弱、DNA损伤等衰老相关问题有关。理论上,补充NMN可通过提高NAD+水平来延缓衰老过程。
多项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的研究(体内研究)初步显示,补充NMN对改善多种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如胰岛素敏感性、血管功能、认知能力下降等,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目前缺乏关于NMN在人体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充分临床研究证据。仅有少数初步人体试验评估了短期服用的安全性,显示特定剂量下耐受性良好,但未得出长期效果的结论。
尽管市面上已有NMN产品销售,科学界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更严格、更大规模的人体临床试验,以明确其对人体的实际抗衰老效果和长期安全性。
简讯十:澳大利亚多家养老基金遭网络攻击,部分会员资金被盗
近期,澳大利亚多家大型养老基金遭遇网络攻击,数千名会员的个人信息可能遭到泄露。
澳大利亚最大的养老基金 AustralianSuper 确认,网络犯罪分子利用窃取的会员密码尝试欺诈,已从4个会员账户中盗取了总计50万澳元(约合224万人民币)。该基金强调,会员的整体储蓄是安全的,即使部分账户暂时显示为零。
管理着930亿澳元的 Rest 基金也发现其在线会员门户出现异常活动,约8000名会员受到影响,但没有资金被转移。该基金已暂时关闭门户进行调查。澳大利亚退休信托基金(ART)和 Insignia Financial 等其他机构也报告了可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