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车评|当 “自动驾驶” 成 “自动埋雷”:安全底线失守的智能驾驶困局

hqy hqy 发表于2025-04-21 09:46:35 浏览6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黄明君

上海车展前夕,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的一番警示振聋发聩:“过度渲染‘完全自动驾驶’概念将大幅增加驾驶安全风险。” 这一言论直指行业痛点 —— 当车企沉迷于 “脱手驾驶”“零接管” 的营销话术,当消费者将 L2 级辅助驾驶误认为 “全自动驾驶”,当监管滞后于技术狂飙,一场关于安全与创新的伦理危机正在道路上悄然酝酿。

一、技术泡沫下的安全黑洞

2025 年 3 月,河南大广高速一辆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模式下侧翻,驾驶人全程未接管;江苏南京,一名驾驶员酒后启动辅助驾驶功能,车辆径直撞向收费站安全岛;武深高速事故中,系统未及时响应接管请求,导致车辆冲入山体。这些事故背后,是车企对技术边界的刻意模糊与用户认知的严重错位。

根据公安部数据,当前市售车辆最高仅达 L2 级辅助驾驶,驾驶员仍需承担全部安全责任。但部分车企通过 “城市 NOA”“高速领航” 等话术,将 L2 功能包装成 “准自动驾驶”。更有甚者,允许驾驶员长时间脱手,如某品牌系统默认 30 秒检测间隔,客观上纵容了分心驾驶。这种 “技术跃进” 与 “责任甩锅” 的双重操作,正在将道路变成 “移动实验室”。

技术层面,现有传感器对复杂场景的解析存在 “致命盲区”。激光雷达在强光下误判率超 30%,摄像头对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不足 20%,毫米波雷达无法区分异形物体。2025 年全球首例无人驾驶互撞事件中,两辆车的激光雷达均未能识别对方动态轨迹,暴露出多传感器协同决策的技术短板。

二、责任链断裂的行业乱象

事故责任认定陷入 “罗生门”。深圳某事故中,交警判定车主全责,但车主质疑系统未识别障碍物;某跨国车企在德国因 “保护乘客优先” 决策导致行人死亡,法院虽判决车企担责,却要求修改算法逻辑。这种法律真空催生了 “数据霸权”—— 车企独家掌控行车数据,车主需用车企提供的数据起诉车企,陷入 “自证陷阱”。

更严峻的是,部分车企将用户变为 “测试小白鼠”。某品牌 “公测” 功能未经验证即推送给用户,美其名曰 “用户共创”,实则转嫁风险。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达 3.5 万件,智能辅助系统失灵占比超 40%。这种 “带病上路” 的创新逻辑,与高乐强调的 “安全第一” 原则背道而驰。

三、重构安全底线的破局之路

宝马的 “保守” 策略为行业提供了镜鉴。其 L2+++ 系统严格限制脱手时间,通过 DMS 驾驶员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注意力,紧急情况下 0.3 秒内完成接管。这种 “人机共驾” 的理念,与华为鸿蒙智行的 “15 秒注意力循环” 设计异曲同工 —— 系统每 15 秒通过触觉反馈唤醒驾驶员,使分心驾驶率下降 42%。

监管层面,北京、上海等地已出台自动驾驶条例,明确 L3 级以上事故车企担责。工信部近期更要求车企禁用 “自动驾驶”“高阶智驾” 等表述,强制公开算法伦理逻辑。这些举措直指行业顽疾:当 “零伤亡” 成为技术红线,效率至上的算法逻辑必须让位于生命优先的伦理原则。

四、安全哲学的行业启示

高乐的警示本质是一场关于技术伦理的觉醒。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 “解放双手”,而是 “消灭事故”。正如清华大学李骏院士所言,自动驾驶需要 “安全大脑” 与 “运行安全” 的双重保障,前者充当 “纪委”,后者划定 “红线”。宝马的 “驾控超级大脑” 通过动力分配优化过弯体验,鸿蒙智行的 AEB 系统实现 98% 的主动刹停成功率,这些技术创新都在证明:安全与体验可以兼得。

站在上海车展的十字路口,行业亟需一场 “刹车” 与 “油门” 的平衡。当宝马选择 “安全冗余”,当监管收紧 “话术边界”,当消费者回归理性认知,智能驾驶才能真正从 “风险游戏” 变为 “安全革命”。毕竟,技术的温度不在于参数的堆砌,而在于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