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的热潮似乎正在降温。最近,有消息称某品牌在推广智能驾驶安全时,要求媒体不要提及“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敏感词汇。这一品牌正是华为鸿蒙智行。4月15日,他们发起了“全民出行安全倡议”,并计划在5月1日至5日之间举办线下的智驾安全科普活动。

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鸿蒙智行开始更加关注安全宣传,并避免使用一些敏感词汇,将重点从功能性转向了安全性。这一变化显然与近期小米SU7事故引发的广泛关注有关。

其实,辅助驾驶出事并不是新鲜事,每次事故发生后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司机是第一责任人,车企不该夸大宣传。”然而,这个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和好用,滥用这一技术的事件却愈演愈烈。在小米SU7高速事故中,对其智驾部分的讨论虽然没有超出以往的话题范围,但由于此次事件导致三位年轻人的生命逝去,引发了社会对小米品牌和整个行业更深层次的反思。
尽管宣传有所降温,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市场营销策略改变了,但技术的发展不会停滞。那么,“自动驾驶”和“高阶智驾”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从表面上看,两者功能相似,只需设定目的地即可让车辆自主前往。然而,本质上的差异在于具备自动化能力(如Robotaxi)的车辆通常配备更多冗余系统,比如多个激光雷达传感器和高精地图,并且只在特定区域内运行。此外,这类车辆还会通过监控员或远程控制来处理突发情况。因此,它们相对来说更稳定。而“高阶智驾”则属于辅助系统,由于成本和便利性的考虑,大多数乘用车不会搭载多种激光雷达,也不依赖于高精地图支持,从而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无图使用。

简单来说,自动驾驶追求的是接近绝对安全,而辅助系统则是在相对较低风险下运作。当出现紧急情况时,需要司机及时接管。如果此时司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反应迟缓,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过度宣传助长了用户对于辅助系统的不当依赖。一些汽车制造商为了突出自身优势,会使用模糊标准如“L2+”“L2.9”,甚至有销售人员直接将这些功能称为“自动驾驶”。
这种环境迫使所有车企必须谨慎地进行智慧交通相关产品宣讲,否则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还可能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然而,仅仅降低宣传力度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早在2013年,美国Waymo公司就发现,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员会逐渐放松警惕,有的人甚至会选择闭眼休息。这种现象促使Waymo暂停测试,也提醒我们人们容易对先进科技产生过度信任,从而忽视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亟需推进更严格、更有效率的监测机制。目前大多数辅助系统通过方向盘传感器判断司机是否专注路况,如果检测到手离开方向盘太久,就会警告用户。但这种方法存在漏洞,因为有些司机即便双手都放在方向盘上,却可能分心玩手机等其他事情,这样也能逃避监测。

相比之下,更先进的方法是采用DMS(Driver Monitoring System)——一种能够实时跟踪司机注意力状态的新型监测设备。我曾体验过通用汽车SuperCruise,该系统允许双手离开方向盘,但同时配备摄像头严密监控着你的视线。如果你盯着中控屏幕超过几秒钟,它就会通过灯光提示你要集中注意力;如果你的目光偏离前方太久,同样也会被提醒。这种设计虽然让人觉得烦琐,却提供了一道重要保障,因为它确保用户始终保持警觉,而不仅仅依靠双手的位置来判断是否专注路况。

当然,要真正发挥DMS作用,不仅需要成为每辆车标配,还必须严格执行,即便这可能引起用户的不满。但是,如果缺乏足够监管,很容易导致危险发生,不仅危害到自己,还可能波及他人。目前,我国已经规定商用车强制配置DMS,而新的《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24版》也将其列入主动安全评估标准之一,到2027年预计乘用车也将实施强制要求。
总结来看,当智能化交通从炫技走向实用、从单纯追求功能转向重视安全,各大厂商叙述逻辑悄然改变。“好”的技术值得信任与推广,但前提是要建立完善制度规范其应用,同时企业也需意识到潜藏风险的重要性。目前不少厂商已计划于2025或2026年量产L3级别自动化车型,但全面实现完全无人操作仍难以短期内完成,因此在人机共驾时代里,我们更需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安全机制,以确保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稳健,让消费者能够放心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