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的“最优解”—Artemis计划

hqy hqy 发表于2025-04-13 07:15:54 浏览1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郝钰博,薛广一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演进,战术级无人机与游荡弹药成为军事技术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美国五角大楼发起的“Artemis”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测试筛选适应未来战场需求的小型无人机系统。本文从军事技术创新理论、不对称战争理论及国际合作视角,分析该计划的战略逻辑、技术挑战及潜在影响。

图 1来自 AeroVironment 的 Switchblade 300 游荡弹药

战略背景与理论框架

现代冲突中,低成本无人机对传统高价值目标的威胁日益显著。乌克兰战场经验表明,游荡弹药(如“弹簧刀600”)虽存在效能争议,但其“分布式杀伤”能力可有效牵制敌方防空系统。五角大楼将航程(50-300公里)与抗干扰能力作为核心指标,旨在构建“低成本饱和攻击”能力,符合不对称战争理论中“以量制胜”的逻辑。Artemis计划体现了“快速迭代、模块化整合”的军事技术创新模式。通过聚焦小型无人机厂商,美国国防创新单元(DIU)试图利用私营部门敏捷性加速技术转化。这一策略符合“敏捷采办”(Agile Acquisition)理论,即通过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准入门槛,快速响应战场需求。

图 2 弹簧刀 600

实战带来的技术挑战

根据计划要求,无人机需具备长航时、精确打击与强抗电子干扰能力。然而,现有系统(如乌克兰战场部署的型号)暴露了以下问题:

1、生存能力不足:俄罗斯防空系统的高拦截率揭示无人机低空突防能力的局限性;

2、数据链脆弱性:电子战环境下通信中断频发,导致任务失败率上升;

3、效费比争议:部分游荡弹药成本高昂但毁伤效果有限,难以支撑长期消耗战。

因此Artemis计划强调对乌克兰战场数据的整合,但其借鉴存在两重性:一方面,实战数据可精准识别技术短板(如抗干扰模块设计),推动针对性改进;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特定战场环境(如俄乌冲突)可能使技术路线偏离全域作战需求,陷入“局部最优解”陷阱。

图 3 Dragoon 品牌无人机之一

国际合作与产业链重构

竞标方中,Swan与Auterion公司依托乌克兰军工企业完成研发,凸显“技术嫁接”模式。这种合作能吸收乌克兰在实战中积累的算法经验(如目标识别与路径规划),但也暴露美国本土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部分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输入。五角大楼试图通过竞争性测试筛选“现成解决方案”(COTS),但其对乌克兰技术的依赖可能加剧供应链风险。从理论视角看,这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军事技术发展的“自主性困境”——效率与安全难以兼得。

未来展望与理论启示

1、技术迭代方向

智能化升级:引入AI驱动的自主决策系统,降低对数据链的依赖;

模块化设计:实现载荷、通信模块的快速更换,提升多任务适应性;

集群作战能力:通过蜂群技术突破传统防空拦截效率极限。

2、战略启示

Artemis计划不仅是装备采购项目,更是美国重构无人作战体系的理论试验场。其带来的效果将作为以下问题的参考:

私营部门主导的敏捷创新能否替代传统军工复合体?

局部战争经验是否足以支撑全域作战技术标准?

国际合作在军事技术竞争中的边际效益与风险边界。

Artemis是美国应对“多域作战”挑战的关键举措,其理论意义在于探索“技术快速迭代+实战数据驱动”的新型军事创新路径。然而,该计划也面临技术缺陷、供应链风险与战场经验局限性等多重挑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其测试结果对全球无人机技术生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军事理论范式变革。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指导教师:马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