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大数据等产业应用飞速发展,通用大模型加速向个人消费者普及。这些产品和服务在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技术门槛高,导致普通用户难以掌握,使得厂商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推广、售卖各类服务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侵犯隐私等恶性事件。
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大数据杀熟。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同一时间针对不同用户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定制不同定价,以获取更高利润 ,这种现象在电商、在线旅游、外卖、网约车等多个领域频繁出现,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二是AI 虚假内容误导。利用人工智能 “深度伪造” 能力产出的各类图片视频,在缺乏有效提示时,用户难以区分其真实性。如青海网民利用 “深度伪造” 拼凑谣言、不法分子伪造张文宏医生形象直播带货,以及服饰电商使用 “AI 模特图”、短视频平台存在虚拟人主播等情况,误导消费者,造成认知偏差。
三是产品货不对板与安全风险。数码 3C 类产品常以 AI、大模型作为卖点推广,但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或掩盖潜在风险。以手机内置大模型助手为例,部分厂商采用劫持技术绕过 App 授权,通过点击利用手机系统“无障碍权限”的方式, 可在用户不知情下连续自动操作APP达10步以上,存在安全和合规风险,易导致用户数据泄露、账号资金被盗等问题。
四是AI 客服服务质量低下。一些商家的 AI 客服存在 “答非所问”“已读乱回”“原地绕弯” 等问题,无法准确理解消费者问题,转人工流程复杂,严重影响消费者问题的解决效率,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为加强人工智能时代消费者知情权等权益的维护,特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快 AI 数据收集、隐私方面的立法与规范,明确 AI 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披露义务,对数据收集、使用、存储等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明确侵权责任和处罚标准,夯实对相关不法行为的监督。当下,各类生成式AI应在其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创新应用场景下,充分树立个人信息保护的“提示牌”。面对海量个人信息使用,亟需更全面严格的个人信息使用规范,且严格处置违法行为。例如,规定在开启技术手段、收集用户信息时必须给予明确提醒,当用户无法确定服务内容是否由 AI 提供时需明确说明。
二、强化行业监管。一是建立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针对 AI 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机制,加强对 AI 技术应用的审核和监督,对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如对大数据杀熟行为进行重点监管,对实施杀熟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二是规范标识标注:要求短视频等内容平台对 AI 仿真虚拟人等内容明确标注,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三是加强企业责任:明确网络平台在 AI 内容管理方面的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加强对 AI 生成内容的审核;对部分手机大模型AI助手滥用系统无障碍功能,在用户不了解相关原理及风险情况下默认开启权限等涉嫌侵犯用户知情权、隐私权的行为予以治理。
三、提升消费者认知。一是加强科普教育:中国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以及各类各级媒体,通过各种方式持续向普通消费者普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算法等相关知识,以及相关产品服务信息,帮助消费者了解智能服务的效用和风险。二是加强消费警示: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防范 AI 技术带来的消费风险,如 AI 虚假宣传、诈骗等,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
四、优化企业自律。一是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制定 AI 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标准和自律规范,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 AI 客服的服务质量,确保能够有效解决消费者问题。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主动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人工智能时代加强消费者知情权等权益维护刻不容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监管、提升消费者认知和优化企业自律等多方面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