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从智慧检测平台到自动驾驶、车联网。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交通场景逐渐拓展。
“原来交通事故都要等交警来才好处理,现在通过APP远程视频就能处理,方便多了。”南京的王先生在上班途中与前车发生剐蹭,通过交管12123APP“事故视频快处”服务进行了视频报警,在接警人员的引导下,围绕事故现场配合完成取证,5分钟就完成了事故处理。
“事故视频快处”是智慧交通场景加速落地的缩影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AI赋能交通领域,南京安通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进安通杰科技公司,记者注意到,多位交警、辅警正在远程对接交通事故处理。“我们参与了南京‘交通事故视频快处’系统平台的建设,民警、辅警在公司驻场,通过视频为广大市民处理各项交通事故。”公司总经理徐浩天介绍说。
作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也是省内首批将视觉算法应用于城市道路智能管理的企业,安通杰针对交通事故频发与骗保风险难题,自行开发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综合应用平台”已于2014年落地。据悉,该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整合事故定责、定损、理赔等全流程服务,助力远程定损与快速理赔,大幅缩短处理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交通事故处理之后,当事人就会面临车辆的维修问题。为保证车辆的安全性,维修和保养是车辆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信息的电子化有助于汽车的监测管理。2016年,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江苏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同年,我们承建研发江苏省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徐浩天告诉记者,目前,该系统已具备数据交互、“一车一档”、维修记录查询、企业信息查询、客户服务评级投诉、行业监督管理等多种功能。
“这相当于车辆有了全生命周期的档案,也可以说是车辆的‘身份证’,可追溯每辆车的相关信息,车主通过江苏省政府服务网、‘交通云’‘淮易修’等服务平台即可查询车辆电子档案。目前我们也接入了Deepseek进行数据库的管理。”徐浩天表示,车辆的维修、出险等信息,也为二手车交易评估和保险定价提供数据支撑,有望推动行业透明化。
从车辆的轻微事故到后续的维修管理,安通杰的AI、算法赋能也在向交通事故的预防延伸。“依托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和技术,一些车企正在构建交通事故预警机制,我们的数据库、算法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徐浩天介绍,2024年,公司与新能源车企开展合作,进行交通事故预判算法的优化,打造交通事故预判算法平台,为车主提供辅助性提醒。不仅是汽车行业,安通杰也在与雷达导航厂家提供算法植入服务,去年,公司的算法服务业务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此外,在城市交通治理方面,依托公司积累的数据库,安通杰也与交管部门开展合作,助力信号灯优化、拥堵治理等场景。
“随着AI、大数据等科技发展,交通领域的智慧化会进一步增强。目前我们也正与国内高校推进相关合作,希望接下来能够不断推进AI+交通的创新应用。”徐浩天说。
未来,安通杰将继续深耕智能交通领域,加速研发平台2.0版本,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技术,从事故预警、责任判定到理赔支付,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处理,同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事故车与人,以期减少再次发生事故的概率,降低交通事故的社会成本。此外,公司也将探索全链路自动化与跨领域协同,与智慧城市、车联网等系统联动,构建交通安全的立体化防护网络,以科技创新助力交通迈向“零事故”未来。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