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赋能“三品一特”领域安全监管探索

hqy hqy 发表于2025-04-21 13:59:08 浏览5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等“三品一特”的安全与质量,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传统监管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监管需求。例如,食品企业众多,流通环节复杂,人工抽检无法覆盖所有产品;药品监管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识别风险;工业产品更新迅速,人工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不足;特种设备分布广泛,人工巡检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因此,迫切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赋能“三品一特”的安全监管。

人工智能在市场监管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市场监管中应用广泛,其高效精准的特性能有效解决人力不足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提升市场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落实监管责任方面,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三品一特”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监测和深度挖掘,快速识别安全风险并提供预警。现场检查时,AI拍照功能可辅助监管人员识别隐患并给出整改建议。执法环节,人工智能可自动编辑执法文书,提高执法效率和准确性。

  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方面,通过部署物联传感设备,实时监控关键生产数据,并用智能算法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定人、定时、定位、定任务和定场景的“五定保真”方式,结合人脸识别确保责任人亲自检查,避免疏忽。检查结果由人工智能大模型审核,发现问题即时生成整改流程,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人工智能赋能场景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正融入“三品一特”安全监管领域,极大提升了市场监管治理效能,成为守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食品安全监管

  “人工智能+明厨亮灶”,打造可视化安全防线。“互联网+明厨亮灶”实时传输餐饮后厨画面至网络,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查看加工全过程。利用AI技术,分析视频数据,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预警。笔者在广东佛山看到,通过社会共治模式和AI赋能模式让消费者有了获得感。监管部门也因此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非现场监管,利用大数据实现远程管控和早期干预,提高监管效率,确保餐饮服务透明化。

  “人工智能+两个责任”,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在内蒙古,笔者看到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通过App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作人员可查询风险点位置和管控规则。App每天推送任务,向导式带领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自查,后台AI技术自动识别检查结果,确保责任落实。属地管理部门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快速识别包保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获得智能决策建议,实现高效处置。

  “人工智能+食品溯源”,构建可信追溯体系。食品溯源利用区块链和AI技术,提升食品安全追溯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在新疆,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不可篡改,实现精准溯源和责任界定,结合“一品一码”技术,食品等产品被赋予唯一码,详细记录流通数据,形成完整链条。消费者可扫描溯源码查看相关信息,人工智能大模型实时监测产品流通,快速识别问题产品,形成追溯链条,提高处理效率,确保食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安全。

  “人工智能+学校食堂安全”,多维度守护师生饮食安全。笔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看到,食材农药残留传感器能实时检测蔬菜和水果,一旦发现农药残留超标,即刻发出警报。温湿度传感器监控食材存储环境和烹饪区域,确保食材新鲜和烹饪环境适宜。空气质量传感器监测食堂内的空气质量,一旦发现有害气体超标,会迅速启动通风和切断设备,并报警。这些传感器收集的数据通过AI处理后,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支持,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人工智能+食安培训”,更好保障40学时有效实现。通过40学时的食品安全培训与考核,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升了食品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智能生成的培训计划、练习题与考试题库以及自动化的学习效果分析,结合人脸识别和声音监测技术,确保了学习和考核过程的真实性与高效性。人工智能线上老师解答疑问,提供即时帮助。考试环节,人工智能通过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防止作弊,智能组卷确保试卷科学公平,批改后提供错题分析和知识点总结。

  (二)药品安全监管

  “人工智能+零售药店监测”,实时守护药品存储安全。人工智能结合物联网和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控药店环境,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的适宜,确保药品存储条件符合标准。在福建厦门,智能物联传感器在药店中应用,能持续分析环境数据,判断存储适宜性。此外,图像识别技术可检查药品陈列,防止摆放错误和过期药品。人脸识别技术辅助监管药剂师在岗情况,通过摄像头记录在岗时间,离岗时提醒管理人员,确保药剂师及时提供专业服务。对于监管处方药和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审核实时监控药品销售的状况,发现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有效提升药品零售服务质量和用药安全。

  (三)工业产品质量监管

  “人工智能+风险排查”,全流程智能检测。人工智能在工业产品生产中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检测全流程质量管控。例如在电子元器件生产中,高精度图像识别技术检测外观缺陷和尺寸精度;机械制造中,传感器和AI算法分析设备数据、预测故障、安排维护,避免质量问题。成品检测模拟使用场景,确保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分析设备运行、工艺数据和环境监测信息,发现异常时发出预警,精准识别和预警潜在风险。如化工生产中,人工智能大模型根据多种要素数据,预测安全事故风险,进行实时预警。

  (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人工智能+点火智审”,保障场(厂)内车辆安全。在江苏盐城,笔者发现,许多生产企业的叉车配备了点火智审硬件,人工智能技术使叉车等场内车辆实现智能化管理与实时监控;通过安装图像识别设备,实时收集驾驶员数据,核对特种设备操作证,如识别不通过,则无法启动车辆,确保合规操作;传感器和GPS装置收集车辆运行数据,如速度、载重和操作动作。AI算法分析这些数据,检测违规行为时发出警报,并可对车辆进行限速,确保场(厂)内作业安全。

  “人工智能+电梯安全”,智能防控守护垂直交通生命线。人工智能在电梯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关键数据,如运行速度、加速度等。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这些数据,精准判断电梯运行状态。例如AI能识别异常振动并分析原因,若发现潜在故障,会发送预警信息。此外,AI摄像头还能监控乘客行为,防止危险行为导致的故障或事故。

  “人工智能+设备全生命周期追踪”,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追溯。借助AI技术,特种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可被追踪,例如在压力容器的安全监管中,AI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设备运行参数至监管系统,AI算法二十四小时分析数据,预测故障和安全风险。安装环节通过智能检测确保符合规范;使用过程中,根据数据变化预判危险,及时预警,提醒维护检修。结合大数据,评估设备使用寿命,为更新换代提供依据,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事故发生。

展望人工智能应用未来

  人工智能在“三品一特”安全领域将持续深化应用。技术的迭代升级,会让人工智能模型更智能、更精准,有效应对复杂数据和多元场景。在食品、药品、工业产品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领域,人工智能将大显身手,从完善责任体系、提升质量控制,到风险实时预测、实现主动防御,全方位保障安全。

  监管部门与企业也将携手共进,通过深度融合协同,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与质量保障能力,及时化解风险,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期,随着DeepSeek通用大模型、“天工”等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相继发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开始以崭新务实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增长至1.73万亿元人民币。

  但从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基础算力、数据储备、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作为政府重要职能机构,市场监管部门担负着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特征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我国首次将“AI+”行动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当前国家层面已将人工智能产业建设和发展逐步确立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人工智能产业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涵盖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等环节的产业体系。具有四个隐患,助力非现场监管切实落地。

存在问题

  从实践反馈中笔者发现,目前不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知识储备不足。本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浪潮到来得迅速而汹涌。监管人员在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以及日常监管工作中都需要大量新知识作为基础。

  二是职能挖掘不足。根据人工智能产业特征分析,在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需综合运用,形成服务体系。

  三是服务思维不足。作为执法部门,长期存在重监管轻服务的思维定式,应在今后工作中切实转变。

工作建议

  一是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内部教培体系,对标人工智能产业建设和发展需求,拟定能力提升计划、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提高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水平。

  二是知识产权服务。借助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完善算法、算力、数据产权保护机制,缩短相关专利申报审批周期。通过“专利导航”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协助企业完成战略决策。在商标领域,依法保护企业商标专用

□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委员、北京金和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栾润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