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构国防军工领域的装备设计与作战模式。随着中国大模型DeepSeek在技术性能与成本控制上实现突破,AI与军工的垂直融合进入加速落地阶段。装备本体智能化与作战决策智能化形成“双轨并行”的发展路径,同时网络信息体系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驱动装备供给端向软件化、开放化方向转型。
一、双轨智能化:AI重塑装备设计与作战决策
AI技术已成为新一代装备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DeepSeek为代表的低成本、高性能大模型,正在推动战斗机等装备的设计流程革新。例如,F35战斗机的软件代码量达到F16的125倍,凸显软件复杂度与装备性能的强关联性。AI不仅优化了装备的维护效率与态势感知能力,还可承担作战参谋辅助、推演决策等关键任务,其应用场景覆盖无人作战、电子对抗、蜂群协同等多模态战场环境。
在作战决策层面,AI通过整合数据链与情报系统,显著提升战场响应速度与决策精准度。例如,智能分析系统可实时解析敌我态势,为指挥层提供动态推演方案,降低人为决策风险。未来,AI或进一步渗透至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研发、测试到实战部署形成闭环智能生态。
国防军工对AI的需求具有垂直度高、场景明确的特点,这使得该领域成为AI技术落地的“试验田”。随着无人化、自主化装备比例的提升,AI与军工的深度融合将加速装备代际升级,甚至可能引发军事技术革命的质变。
二、网络信息体系:软件定义战争的战略转型
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将网络信息体系推向了制胜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其效能直接决定指挥、侦察、打击等系统的协同水平。2024年成立的信息支援部队,正是这一战略导向下的关键举措,其职责涵盖数据整合、通信保障与信息攻防,成为我军新型作战能力的重要支点。
软件在装备体系中的权重持续提升,推动供给端模式变革。与传统硬件装备相比,软件产品的采购更灵活、定价更市场化,例如美国科技企业Palantir、Anduril联合硅谷公司竞标国防项目,挑战传统军工巨头。这一趋势表明,AI驱动的软件能力正成为国防竞争力的新标尺。
网络信息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跨域协同。例如,电子战与数据链的融合依赖高可靠通信协议,而智能装备的集群控制需依托低延迟算力网络。未来,特种算力、数据加密、军事仿真等技术将成为支撑体系的关键节点,推动国防军工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全面过渡。
(注:本文内容严格基于输入资料,未引用外部数据,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