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发现和总结知识的规律?
主动探究,步步深入了解技法了解技法,是学生运用技法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新技法,掌握新技能,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和最佳的思维状态,巧妙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这一环节可以分几步进行。
形成概念,以“成对列举法”为例,教师在导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像自来水笔、风扇凉帽之类的物品,人们都是运用成对列举的原理发明的;结合上述物品,教师引导学生思索什么叫成对列举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梳理引导,使学生意识到所谓成对列举法,就是把某一范围内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把它们依次成对组合,经过分析,设计出一种物品,使它具备两种物品的功能。
掌握步骤,学习某种创造技法,可以用使用该种技法发明的事物为例,启发学生探寻创造发明的思维轨迹,从中发现运用技法的步骤。在“成对列举法”中,教师以发明多功能家具为例,引导学生认识该技法的基本步骤。
其一,列举家中的家具: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系列家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概括性。这一步可称之为“列举事物”。
其二,将列举出的家具进行成对组合,经过分析,知道这里面的任何两件都可以组合成一对。这一步概括为“成对组合”。其三,讨论分析哪些组合方案合理、可行、有独创性?并以椅子和鞋箱为重点进行思考。
讨论后全班交流,然后概括出技法第三步为“分析设计”。经过梳理概括,提炼升华,学生对技法已有了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总结出技法的步骤,为他们后面的创造活动打下了基础。
强化认识,这是了解技法步骤地继续和发展,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一步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力求目的明确、形式多变、有梯度。
如教学“成对列举法”时,可通过看录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科技制作小组的同学如何运用此法发明了地下车库,认识到创造发明并不神秘,它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和欲望。
实践应用,运用技法尝试创造,这是创造技法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由“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重要一步。各项创造发明活动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创造,才能培养创造才能和创造精神。
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具有灵活性、启发性的创造活动训练,引导学生先集中后发散地进行创造,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这一环节又分为两个阶段:
教师半扶半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法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发明创造。如“成对列举法”的教学,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先提出创造技法训练任务是发明一种新“文具”,学生则将文具摆列、组合、设计,画出有创意的新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脑高度兴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播放比较轻松明快的音乐,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画完后,讨论交流,以便互相启发,大胆发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创造实践。交流讨论可以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
交流讨论的方式是:先进行同位或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向学生提供自由选材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勇于表达的精神;二是要在激发儿童想象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努力把设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