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场监管局公布全省市场监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关键之举。自《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改革思维、创新手段、务实举措,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力打通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堵点难点痛点,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担当作为,形成了一批具有青海市场监管特色的改革举措和创新做法,不断增强经营主体和办事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有力推进了全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为讲好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故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更好推介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典型经验做法,促进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助力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建设提档升级。省市场监管局在充分征集案例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第一批10项典型案例。
下一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对标先进、发力创新,压茬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切实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积极服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让经营主体在青海办事更省心、经营更放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
全省市场监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之一
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宁市市场监管局)
西宁市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牵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推进专利产业化,构建多元化保护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机构布局,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一、主要做法
(一)抓重点强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聚焦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重点市场、重点环节,开展“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侵权违法行为。设立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立案咨询服务窗口7个。成立西宁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人民法院平台。与西部9个省会城市签订共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合作协议。
(二)强创造促转化。定期召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会,搭建“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平台,提升知识产权金融助企实效。签订《兰西两市专利转化运用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成果发布会,促进专利转化运用。
(三)优布局强服务。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机构布局,培育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2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4家,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2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采集点3家、专利代理机构12家,为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咨询、专利检索、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等知识产权服务。
二、工作成效
(一)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明显。2024年,西宁市共办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49件,调解知识产权诉前纠纷案件19件,成功调解2件,西宁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仲裁办公室,调解仲裁案件6件,涉案金额159.91万元,西宁市6件知识产权案例入选2023年度省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二)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2024年,西宁市授权专利3817件,占全省74.3%。高价值发明专利87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64件,排名全省第一;有效商标注册量3307件,累计注册商标4449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17家,成功申报“藏毯”为国家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7家。
(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布局全面推进。西宁市成功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城市。2024年,完成信息检索227条,提供技术咨询342人次,专利检索分析681条,知识产权分析评议1件、开展相关培训57次,服务相关企业仅百余次,全市知识产权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持续优化。
三、下一步举措
下一步,西宁市将继续锚定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西宁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落地落实,全面推动全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服务,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省市场监管局公布西宁市场监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