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系李博闻版《批判性思维教与学》1.1.3章节的PPT和讲课草稿,一一对应如下,封面封底略。
引言:各位老师,我们通过前两章大致了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下一步,我们要开始深入了解与批判性思维有关的既有学术界成果。由于不同学派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各有不同,所以这里希望通过教授知识组织方法,老师们可以自己搜集和储备知识,进而形成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PPT2:从一个问题探究开始
从一个问题探究开始
首先,我们从一个问题探究开始。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能够罗到各式各样的研究资料。在文献单元层次,除了图书以外,还有期刊、报纸、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那么,如何对“批判性思维”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组织?组织的目的,是使其中的知识有序化,以便随后获取和利用,并有助于隐形知识的发掘。
问题实质,是图情领域的知识组织、知识挖掘、知识发现问题。
我们这里主要简单介绍知识组织。在图书情报视域中,知识组织是达成组织知识目的的根本手段。
知识组织的狭义的理解,是一个实践目标,也是一种技术理解。它的思想源头是启蒙时代的“百科全书运动”。以广泛的知识追求和对知识的系统整理为特点,致力于编纂百科全书,通过普及知识来推动社会进步。这种理解,认为知识组织就是通过索引、标记、分类、描述和组织文档和信息,并利用知识组织系统,达成利用的目的。更广义的则是一种认知理解。知识组织根植于人类对秩序、理解和掌控世界的渴望。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和逻辑分类、中世纪的体系化、近代的培根的科学分类等等。
PPT3:系统把握批判性思维的认识成果
系统把握批判性思维的认识成果
为了系统把握批判性思维的知识体系,显然,需要利用到系统思维。
文献资料中,批判性思维有关的认识成果是形形色色的知识单元,包括了:形而上学观点、理论、假说、学说、范式、方法、框架、模型、技术,工具、概念、原则、定律、经验命题、经验陈述、叙事等等。它们以不同方式封装知识、表达知识。涵盖了从抽象思辨到具体实践多种层次。形形色色的知识单元寄居在各式各样的载体当中。
可想而知: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层次的知识单元,显得乱糟糟。
需要指出的是:呈现的目的是旨在让大家理解批判性思维形形色色的知识单元,我的博士论文指出这样的归类是错误的。
除非对它们进行良好的知识组织,系统的把握,否则我们根本无从下手,所以我们需要优先要掌握“系统思维”。
PPT4: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就像杜威的观点,掌握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对各位批判性思维老师非常重要。
其一,需要用系统思维,把握批判性思维知识体系的脉络,这样,你就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同样,也是研究者。其二,“组织”是布鲁姆的高层次教育目标,以系统思维考虑问题,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组织”,同时,系统思维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之一,你们需要传授给你的学生们的。
在布鲁姆(Benjamin Bloom)教学目标分类法(Blooms Taxonomy),指的是学习者能够将不同的知识、概念或价值观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有结构的整体,体现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化能力。在1956年的版本里,属于“综合”层次,在2001年的修订版本里,组织属于“创造”层次。对碎片知识单元的组织,属于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这一过程:不仅仅促进深度学习,需要组织者发现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更深刻理解,也培养创造力,创造性的整合就是创造,更锻炼跨学科思维,以便解决复杂问题。
PPT5:认识系统思维及对立面
认识系统思维及对立面
首先,对系统思维进行概括,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的图情背景,我主要使用钱学森先生的追随者,苗东升教授的观点。
多样性、相关性和一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系统思维关注的是相互关系、 各部分如何相互作⽤ 形成整个系统、 这些系统如何通过边界区别来定义, 以及这些相互关系、 系统和边界区别从不同角度来看可能是什么样⼦。
系统思维的关键术语包括:系统system, 要素element, 关系relationship, 边界boundary, 输⼊input, 转换transformation, 输出output, 环境environment, 反馈feedback, 涌现emergence, 沟通communication, 控制control,⾝ 份identity,层级hierarchy
么是系统思维的对立面呢?包括了碎片化思维,还原论思维,短期主义,惯性思维,线性思维。
碎片化思维,忽略了相关性,罗列而不联系。
还原论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忽略交互和涌现,用树木来树林(在科学的领域,硬科学领域,没有好坏)
短期主义、惯性思维,忽略了一体性,前者顾头不顾腚,后者抗拒系统变化。
线性思维(本质主义),就很简单了,只能把握住一个系统最显著关系,单一因果。比如“极致重复→学习好”
《民主与教育》P160,
墨守成规的行为把习惯的事物作为预料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全部标准,而不顾他所做的特殊事情的种种联系。
任性的行为把顷刻的行为作为价值的标准,不顾我们个人的行动和环境势力的联系。
任性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说“我在这顷刻间之间,碰巧喜欢东西怎样,它们就得怎样
墨守成规的行为实际上就是说:任何事情过去怎样,就让它们怎样
PPT6:系统思维的目标
系统思维的目标
就像系统论主要贡献者贝塔朗菲的观点: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的方式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系统概念蕴含着对“整体论”的承诺——以展现涌现特性的“整体”来看待世界,而不是以还原论的方式相信洞察力源于将整体分解成其基本要素。
所以,系统思维是整体思维的升级版本(补充了对相关性的把握)。可以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分析思维,或者说,在整体关照下进行分析。而分析,就是基于科学方法的分解即综合。
简答来说,系统思维的最终理想,是通过模型来真实的反应目标系统,关心反馈行为和动态运作,以及系统的涌现现象。
系统思维,发动运用的基本要求:①多样性、②相关性、③一体性,④大致给出一套系统内外(环境)运作机制的合理解释。至于能否数学模型化,我想,这是科学家尝试的工作,特别是探究人文社社科的现象,就是痴人说梦。
系统思维,更接近Peter Checkland的软系统方法论:有意识地运用了‘系统’一 词中所把握的这种特殊的整体性概念,以整理我们的 思想的。
PPT7 系统思维vs批判性思维
系统思维vs批判性思维
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两个各有侧重的“良好思维”,都旨在突破认知活动的局限性,都属于高级认识能力。
前者侧重克服认识上的片面和简化,后者侧重避免轻信和谬误。
两者之间往往需要同理合作。没有前者,批判性思维容易片面,缺少后者,系统分析很容易陷入“语言游戏”和“系统幻觉”(偏见)。
系统思维,侧重广度和结构性;批判性思维侧重深度与逻辑性。
两者最紧密合作的场景是:构建证据链,或者,论证链。
系统思维的研究者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次系统思维浪潮中提出了“批判性系统思维”(Critical systems thinking)。他们认为“正是批判性系统思维提供了更⼴阔的视野, 使系统思维作为一门学科日臻成熟”
PPT8:解决问题:寻找一条逻辑主线
解决问题:寻找一条逻辑主线
注意!系统思维只告诉我们知识组织的目标,却没有提示我们如何组织!
我们需要一条逻辑主线。这是因为知识组织也是一个论述和分析的过程,逻辑主线指知识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思路或论证脉络,它将各个部分有机串联,确保内容连贯、条理清晰,并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简言之,发挥穿针引线作用。
逻辑主线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结构化模式,受组织者的意图、知识背景、语境和逻辑规则约束。
(在Peter Checkland看来,用一套概念框架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我们的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
(逻辑主线,可以看作思维方式的具体。人类认识过程中,得到的一种,能够反映客体的相对稳定的深层逻辑结构。它既是人们通过对相关事物的认识结果所积淀出的知识硬核,又是人们反观和认识事物的起点和思维规范。)
(对“批判性思维”主题进行知识组织,等价于,其文献综述)
最基本的一条逻辑主线,是时间空间,因为,时间空间是认识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先天直观形式(Apriori Forms of Intuition)是康德哲学提出的理论术语,康德认为:时间空间是认识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当我们把感官的杂多表象以时空形式纳入到我们自身里面来的时候,一个感性对象就直观的被构成。但这也是最弱的一条逻辑主线,由此形成的文献综述,往往是功能性的。
PP9 逻辑主线从何而来
逻辑主线从何而来
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我们都知道思维训练的重要性。然而,任何思维教学都非常困难,包括钱学森思维科学的发展,已停滞许久。究其原因是思维方法的教学,存在技术性难题:
思维方法术语“没有实指”:可以引导心动、却不能引导身动,身动又离不开背景知识,难以教学;碎片思维“没有专名”:难以表达,离开背景知识的迁移性
思维方法主要缘于身心二元论,本质上是哲学探讨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我博士论文明确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会在本教材1.3章节开始讨论。目前,我们先悬置这个问题
PPT10 推荐的逻辑主线
推荐的逻辑主线
好的逻辑主线,需要深入组织对象,知识问题优先推荐的逻辑主线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其简化版本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分类源于哲学对世界的系统反思,旨在从不同层次维度探究真理、知识和行动的本质。这种组织方式主要基于哲学的传统,它能够反映了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即通过不同层次(存在、认知、方法、实践)来理解复杂现象。由于科学脱胎于哲学,适用于哲学知识的组织方式,自然向下兼容,适用于任何科学知识的知识组织。
通俗来说,复杂的哲学知识都可以组织,当然可以使用哲学和逻辑的长子、德赛先生的兄弟:批判性思维
对知识单元高水平的组织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建构概念模型,属于知识表征的范畴,自然,也属于理论创造的范畴。
如表所示。
由本体论问题讨论,产生的知识点: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需要对批判性思维是什么进行回答的原创知识点,包括其概念、内涵、性质和结构、与上位概念的联系,以及其他形而上学问题。批判性思维对应知识论、认识论的探究。
由认识论问题讨论,产生的知识点:如何认识批判性思维?
本体论问题的综述(概念史、发展史、研究史)、相关邻近概念的辨析、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价值/意义/内涵、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模型、与时俱进的调整(批判性思维在不确定性时代的适应性)
由方法论问题讨论,产生的知识点:如果教授批判性思维?(运用-教学)
教学理论理念目标内容、教学策略、教科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技术、评估方法的学说
实践论问题的知识点,有用实践反馈(学生反馈)
实践经验、教学实证研究、调查、发现问题、对策展望
P11 达到系统思维的目标
达到系统思维的目标
系统的眼光来看
1)依次向下
2)实践论研究的意义:反常,促进新理论,范式转换
3)更大的系统,是哲学的
4)越上游,进展越慢,但是任何进展,都是变天的
5)上游进展,需要转化实践。(就像我研究,就是在转化我的理论)
6)实践研究,对我们的价值,是证据原则
①科学理论的结构;②信念之网;③科学研究范式
我们回到原来的目标,进行检验,达到了思维的要求
①多样性、②相关性、③一体性,④大致给出一套系统内外运作机制的合理解释。
首先,如实地把对象看作是各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系统。
其次,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
再次,它把所考察的系统都看作为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是借助模型来认识和模拟对象,揭示对象的运动规律。
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演化性原则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