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师的“最大敌人”,不应是机器人

hqy hqy 发表于2025-05-22 08:05:51 浏览5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中国教师的“最大敌人”,不应是机器人

原创 谷雨天 思想潮

2025年05月18日 21:01 广东

作者 | 谷雨天(退休中学老师)

原创出品 | 思想潮

十多年前,人工智能战胜了世界上所有的职业围棋高手,我便对人工智能会对教育——准确的说是对教师——带来怎样的影响产生了浓厚兴趣。

理由很简单:我就是个教师,一个在中学不知不觉混了大半辈子(迄今四十多年了)的教师。亲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新的教师在硬件不断更新的漂亮教室里重复着前辈们传授知识与解题技术的教学。

但是,AI们来了,像我这样的或者接近我年龄的教师们无所畏惧,因为这类教师完成了使命,结束或者即将结束其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

可是年轻一代(比如90后00后)的教师怎么也绕不开AI对教育教学的巨大冲击。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AI当作对手,结局是完败;要么把AI变成帮手,在看得见的未来与AI做朋友。

如果你在乎教育,那就没有办法不在乎无孔不入的AI。先是Chatgpt,再后来有了DeepSeek,随着它们越来越广泛且深入地介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它与人类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这其中的一部分被称作教师的人,在人口增长从减速到负增长,现有人口正不可阻挡地老龄化,学龄幼儿、儿童、少年......会越来越少的情形下,再加上“来势汹汹”的依仗强大武器——“算法”的AI们,被大一统考试统领的中学教师们没有理由对此等闲视之。因为,最容易被AI取代的可能就是以试题为核心的知识点教学了。

那么,AI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坦率地讲,我自己没有能力回答清楚,更坦率地讲,现今似乎也没有什么人(甚至包括专家们)能彻底弄明白AI的本质。

变化,飞速地变化,大概可以看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至于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不那么好,时间会做出判断。

那个写出三部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或者历史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今日简史》中有过不少有关人工智能与人之关系的论述。比如:

“自工业革命拉开序幕以来,机器每抢走一项旧工作,也会至少创造一项新工作,而且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次情况不同,机器学习将会真正让整个情况彻底改变。”

尤瓦尔.赫拉利这里是就较长的人工智能发展历程而言的,比如20年,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大部分的人类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掉。而教师的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特别是应试类)教育教学大概率会在未来十几二十年里(或许更早)被替代。

又比如:

“ 如果艺术是一种比人类情绪更深层的东西,应该表达出超越生化震动的事实,那么生物统计算法大概就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的确。这里触及到了智能,智育与意识、心灵、灵魂的本质区别。以知识智育为核心的教育从人转换到人工智能,是不容置疑的。教师的工作将会是围绕育心育情育魂来实践。

还有比如:

“人类与其想赢过人工智能,不如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的维护和运用上。” “2050年的就业市场的特点很可能在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而非竞争。” “从人类转到算法。在过去,神的权威是靠宗教神话建立的,人的权威是靠自由主义这套故事建立的。至于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则可能建立起大数据算法的权威,同时完全推翻关于个人自由的信念。”

总的感觉,是在不确定性中的预见,或者在预见中的不确定性。

但有一个因素是确定的。教师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可以做什么和做不了什么;教师如何学会将机器变成自己的帮手而非对手。为此,从现在开始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做些什么,必须做些什么。

我还想借《今日简史》有关论述继续发挥一下的时候,却突然想起德国那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教育家——卡尔.雅斯贝斯那本伟大的小册子《什么是教育》,里面的教育论述。

我经常会把这本“小书”放在随身的包里(要对鸿篇巨制的国内教育专家们说声抱歉了。有价值的教育思想真不是可以用字数来衡量的)。尽管这位划时代的思想家早在1969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观点不仅不过时,在我看来简直就是“针对”今天人工智能“肆虐”下的教育说的:

“教育是在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性的。因此,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而不是只满足于获取平庸的知识——清晰界定的能力、语言与记忆内容不在此列。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使内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唯有被灵魂接纳的事物才能成为自身的财富,其他的一切都仍停留在心灵之外,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年轻语文教师朋友,在一次与同行交流中说的话:“我和我的学生交流的工具中既有有声的话语,也有无声的眼神与沉默。但我们彼此能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力量。而AI不能。”这大概可以属于雅斯贝尔斯所谓的“灵魂接纳”。

我和年轻教师们讨论的较多的话题大凡与AI的迅猛冲击有关系。

我能提出的建议是:

永远不要停止阅读与思考,不断拓展教师的思想宽度,不断开掘思想的深度。让你的课增添几分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审美力量吧,那样的话,学生与你,对那一个个的四十分钟充满期待,你的课从代入感到发现感,再到心灵获得感的时候,AI就会成为你的得力帮手。

当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师心里不光是一堆堆知识和技能,而是文化、哲学、美学的时候,人工智能便有可能由教师的对手转化为朋友和帮手。至于这种时候能持续多久,那我就真的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