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在政务服务落地的五个关键误区与解法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3453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

hqy hqy 发表于2025-05-22 16:51:38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近年来,随着年初DeepSeek的震撼问世,全国政务系统纷纷宣布接入大模型,希望借助其强大语义理解和决策能力,提升政务服务的用户体验。

然而,现实中频现“翻车”案例:不少项目只在宣传上“打了个样”,并未真正深化到流程改造和数据治理中,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落地过程中有五大常见误区,正成为阻碍大模型发挥真正价值的绊脚石。

误区一:使用场景定义模糊,接了就算交差了

部分项目立项时给出模糊的应用场景描述,例如将AI定位为“智能政务问答”、“自动化审批助手”,却未具体说明要解决哪些业务痛点、服务哪些用户等等。

不少团队对AI能力盲目乐观,认为只要上线了调用了大模型,使用了新技术,就能万事俱备,忽略了需求调研和业务梳理。

实际上,场景已成为继算力、算法、数据之后发展智能技术的第四核心要素,也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

解法

在设计AI政务系统时,必须首先明确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例如,是否需要帮助企业快速查找政策信息,还是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办事引导?

将AI定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对话”工具,才能确保其发挥最大效用。

误区二:数据质量不高,模型效果大打折扣

部署大模型时,没有做好政务数据的整理、清洗和安全管控。

有的团队甚至把各种表单、文档粗暴导入模型,却没有标注、归类,就期望希望“现成数据+大模型”立刻产生效果,却发现模型输出语焉不详或出现错误。

原因就出现在实施过程错误地认为只要“堆砌数据”就能取得好效果,忽视了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解法

政务领域的数据通常复杂且不规范,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实现大模型成功落地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数据清洗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模型能够基于干净、结构化的数据进行训练。此外,还需要建立起持续的数据更新机制,保证模型的输出始终符合最新政策和实际需求。

误区三:高估AI能力,低估实际责任

部分团队对AI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把模型当成“万能药”。

比如,有的部门认为智能问答能完全代替人工解读政策,有的盲目追求让AI“秒批”各种申请,结果标准设定过高。第一阶段试用时稍有瑕疵,就被认为技术不行,其实是期望值过高。

起因在于受通用聊天和写作场景效果的影响,大家在聊天场景中感觉效果不错,但当模型真正场景化落地时,对它的预期可能过高。

解法

AI在政务服务中的角色应该清晰界定,它的职责更多是处理结构化数据、提供基础性建议和优化常规流程。

在设计阶段,要充分了解AI的局限性,避免将其过度赋能,尤其是在涉及决策、审批等高风险任务时。实际操作中,应将AI视为辅助工具,充分利用其在重复性工作中的优势,而不是期望它全面取代人工。

误区四:盲目追求高效,忽略流程设计

在研发大模型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实际把它融入现有的政务工作流程。例如,建设了智能政务助手,却没有与窗口受理、后台审批等具体环节打通;或把AI作为孤立的咨询柜员使用,用户操作流程依然繁复。

部分团队往往着眼于技术演示效果,没有深入理解政务工作的具体步骤和角色职责。

在政务系统中,各环节对接通常严谨且依赖人机协作,如果在设计时未重新梳理流程,就容易让AI沦为“花瓶”,无法真正改变业务逻辑。

解法

政务AI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模型本身的能力,更要考虑如何将其嵌入到政务流程中。

产品设计时需要确保AI系统能够与现有的业务流程、数据流和审批流无缝衔接,而非单纯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存在。这要求设计者要有全局观,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协作,避免因“信息孤岛”导致的效率低下。

误区五:缺乏监督机制,责任归属不明确

项目推进中,没有明确组织架构调整和职责分工。出现问题时,不清楚是技术部门负责还是业务部门承担后果。

AI替代部分人力后,相关人员职责、绩效考核体系也未同步更新。出现错误答案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核查和纠错流程。而责任不清会导致推诿和运行障碍。部门之间可能因为责任划分模糊而各自为政,影响协同效率。

遇到AI判断错误时没人负责,用户投诉难处理,问题无法及时反馈改进,也会让用户对智能系统失去信心。

解法

为了避免责任模糊和“推诿扯皮”的问题,政务AI项目必须在设计阶段就明确责任划分。

无论是数据问题、模型训练问题,还是系统故障问题,都应有明确的责任人和解决方案。

技术团队、业务部门、管理层要各司其职,确保在系统出现问题时能迅速响应、及时修正。此外,定期的系统评估和用户反馈也应成为项目持续优化的重要环节。

最后的话

很多政务AI项目失败,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太着急“跑步上线”,没画好场景地图、没准备好数据粮草,也没想清楚“这人(AI)到底该干嘛”。

要想不翻车,靠的不是炫技,而是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从场景定义、数据治理,到流程嵌套、职责分配,再到持续反馈迭代。

这条路不好走,但走对了,将真正为共建数字政府按下“加速键”。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本文由 @柳星聊产品 ,公众号:柳星聊产品。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