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身定制的“AI解剖课”!交医研发国内首个“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

hqy hqy 发表于2025-02-27 01:27:30 浏览13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科技变革深度影响高等教育的当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工作部署,抓牢“AI+医学”的时代机遇,加强学科交叉,进一步营造优秀青年人才队伍脱颖而出的创新氛围,为高等医学教育迭代式发展探索“交医模式”。

近期,由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研发的“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首次人工调试成功,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迈出关键一步。该系统为国内首个用于医学教育的“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

打造量身定制的“AI解剖课”

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石课程,传统教学面临诸多难题。

四年前,人体构造教学团队看着人体陈列馆内2500多个瓶装标本,产生了数字化建设的设想。

四年来,他们秉持 “数字化为基,智能化为核” 理念,紧跟数字化教学的新形势,深入研发探索“多模态智能导师”系统。

目前,课程组已经对全部瓶装标本进行全维度、数字化扫描建库,将珍贵的人体标本转化为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通过“多模态智能导师”系统,利用 AI 技术,通过中、英、法三语精准标注及分类管理和智能检索,搭建在线浏览与互动学习平台,具有多语种、多端同步、思政融入的特点。

通过操作手机APP,学生可以通过语音对话,以语音、文字、图像等方式,获得多模态交互的个性化指导。

“从平面图谱→立体认知、从被动接受→智能交互、从单点知识→临床系统、从经验教学→数据驱动,通过四大探索,创新实现教学资源的四个转化。”在团队看来,最高兴的是:“跨语言智能标注系统+三维知识图谱清晰可见,2500+珍稀标本得到永生”。

两位“马老师”,实现无障碍隔空对话

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副主任马爱荣老师是系统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系统,真身马老师和人工智能马老师实现了隔空无障碍对话。

在他看来,与DeepSeek最大区别,不仅仅是文字输入,还实现了语音对话。在后续的建设中,只要喂养的数据内容到了一定规模,完全可以实现问答互动,且有边界感。学生可以实现“口袋里的解剖老师”相伴行。

团队的老师和技术人员持续推进AI智能数字化教学改革,已经获得4项教学课题项目支持,发表形态数字智能教学相关论文3篇。

教学团队一直在致力于“AI+解剖学”的主动探索。此前,已经建成具有颅骨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运行三年以来,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已经达到2000余人,仅2024年平台预约人数接近万余人次,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广大医学生的高度赞誉。

“未来还需要更多支持,我们一步一步来”

授课团队坦言,尽管系统取得阶段性突破、AI+解剖学建设成果斐然,后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跟进。

后期系统维护、数据喂养,程序完善、服务器增设……还需要大量的投入。下一步,课程组会积极对接医学院各职能部门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资源、技术等方面获得全力支持和帮助。

“前途是光明的,路就在脚下。”在AI 与数字化技术交融的时代浪潮下,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智能导师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期待早日建设首个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国家标准,共促解剖学这一古老的医学学科,插上“AI”的翅膀,飞向教育强国的新高度。

教育强国建设,征途漫漫。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以新医科卓越创新人才为重点,深耕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教学新动能,通过加强医工交叉平台建设,推进落实“AI+医学教育”行动方案,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卓越医学教育的“交医品牌”。

来源: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