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为什么要深度学习,而不是浅层次的学习?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我越来越觉得,学习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解决日趋复杂的各种问题,才不会被淘汰。
就比如,DeepSeek,各行各业都在它赋能工作,提高效率,如果你还漠视这种变化,不主动学习、掌握这种技能,那你一定会被懂得使用DeepSeek的人所取代。
人在职场,你可以不聪明,却不能不学习。但学习也是要讲方法的,很多人看似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学了一堆东西,但那都是浅层次的学习,不能用出去,不能开花结果。
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深度学习。
不要“浅度学习”,而是要“深度学习”
不妨先复盘一下,你平时是怎么学习的:
月初的时候,你给自己制定了学习目标:看3本书,订阅牛人的一堂线上课程。
于是,你每天花费2个小时阅读,终于用了大半个月,读完了三本书,却从不深入理解,更不会去挖掘知识背后的逻辑和联系。
线上课也是这样,你听的很认真,很仔细,你觉得一堂课下来,你收获满满,有了很多新的认知,学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但“有用”在哪里呢?你说不上来,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到过。
时间一天天过去,你看似学了很多的东西,却感觉自己毫无进步,知识储备没有明显增加,能力也不见提升,这让你十分焦虑。
这种只管学,不管用的,其实都是“浅度学习”。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
彼得·霍林斯在《知道做到:跃迁式学习》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
这个理论把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划分了浅度学习和深度学习。
该理论指出,许多人的学习其实只是被动学习,是一种浅度的学习。例如听讲、阅读等。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在被动学习时,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非常低,听讲只有 5%,而阅读为 10%。
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动学习,例如小组讨论、实践应用,或者教授给他人。
这些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的保存率很高,是浅度学习的好几倍,比如实践应用的留存率为75%,而教授他人为90%。
主动学习,其实就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注重输出,不光要学到,更要用到,赋能于实际的工作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一线管理者的3大管理体系》中讲过,业务辅导有个十六字方针: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
为什么这十六个字的顺序不能错?因为它也是一个从浅度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过程。
业务怎么干,我先做给你看,说给你听,对你而言,相当于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然后你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做给我看,根据自己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再讲给我听。
浅度学习,看起来学习了很多,但最终掌握的非常少。它可以作为一种信息获取的方式,但对于个人成长并无过多助益。
只有深度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应用于工作、生活中等,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3个步骤,让你做到深度学习
那么,如何做到深度学习?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中提到了三个步骤:获取、缝合和输出。
很有道理。我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享一些个人的学习心得。
1.获取
你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广泛涉猎,尽可能地获取新的知识。
一方面,你要主动去输入,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多一些认识世界的模型和框架。
另一方面,你要走出去,多看,多听,多跟外部的行家学习,多跟着客户学习,突破盲区。
为什么我比绝大部分的人都更了解客户,了解生意的本质?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拜访的客户比绝大部分人都多。我每一周,都给自己规定了拜访客户的数量。每一个季度,至少接两家咨询,自己带队去完成项目。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知道,一旦见客户少了,对市场前沿信息就不够理解,对客户的理解就会很浅,设计产品的时候,做战略的时候,很容易经验主义。
获取,是深度学习的第一步。通常起到两个作用:
第一个,是做加法,即增加新知识;
第二个,是做减法,即通过学习,你需要消除错误的知识,改掉错误的习惯。
不管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是你获取知识的形式。
2.缝合
光获取知识不行,关键是把要获取到的知识缝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我之前说过,碎片化的学习,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时候,就需要你有结构化的思维,结构化思维,也是一个深度思考的工具。
你要用结构化的思维,自下而上思考,将海量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从多样且变化的现象中,抓住事情的本质。
抓住本质后,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角度去搭建属于你的认知框架,梳理清楚认知和工作、生活之间的各种关联。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罗振宇的"缝扣子"法是一个思路。
他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不是对原有知识做加法,而是进行“知识转换”,把获得的知识缝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使其变得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缝合”,也是深度学习的关键一步。
3.输出
输出,也就是知识的迁移,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识只有用在结果上,才叫做智慧。
有一个所罗门悖论:所罗门是一位国王,特别擅长给别人提建议,所提的建议能很好地解决别人的困难,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却管理得一塌糊涂。
这一悖论告诉我们,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
如果你掌握了很多信息,学到了很多知识,哪怕建立了各种认知框架,但没有验证,那你等于什么都没有得到。
实践出真知。如果你不实践,就发现不了问题。你不去应用,那你就无法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有时效性,过了某个阶段未必就再适用了;也有排他性,你从别的地方学来的东西,未必就适合你。
所以,一定要不断求证,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校正过程,最终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你的学习才具备有效性。
最后,引用《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人生是场马拉松,需要厚积薄发,需要不断学习。学习能力,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它能拉开你和他人的差距。
愿你保持持续的学习力,深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2025年,如何做到深度学习,抓住本质,找到做事的方法?
不追过程就拿不到结果,具体该怎么追?
又该如何奖优罚劣,激励员工创造更大业绩?
如何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管理效率?
如何写周报、开周会,开启动会,做业务复盘……
以上内容你都可以在《一线管理者的3大管理体系》中找到答案。不仅有干货,还有20个管理工具实战模板,18讲精致实用课程,助你进化管理思维与实战能力。
点击下方,立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