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凌航:AI将重塑医疗生态,让医疗资源普惠可及

hqy hqy 发表于2025-07-01 22:37:51 浏览2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25年6月26日,上海,蚂蚁集团全新发布AI健康应用“AQ”,围绕百姓看病就医刚需、医疗健康管理痛点,AQ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上百项AI功能。图/IC photo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落地速度令人瞩目,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多地依托自身的产业资源禀赋展开AI医疗的良性竞争。

6月26日,蚂蚁集团推出的AI健康App——AQ,集成了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健康档案等超百项AI功能,同时链接全国超5000家医院、近百万医生、近200个名医AI分身等专业医疗服务。

我认为,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运用,蚂蚁AQ贴合了当下临床及用户需求场景。

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积极拥抱AI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全球的共识。在公共卫生健康体系中,AI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积极引入AI已经成了一种行业共识。

我认为,AQ这样的运用将逐步改变我们对“医生”“诊疗”“随访”“健康管理”的传统认知。与以往用于辅助科研或后台分析的工具不同,今天的AI医疗产品正直接走向临床一线,成为医生的助手、患者的顾问,甚至是撬动医疗体系改革的杠杆。

以前我们经常说需要医学人才、专家智识,但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这些人才分散到全国各地,总体来说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地区。

如何让真正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普惠每个人,这成为全球医疗领域都在探索的问题。

在这方面,其实AI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经我们的评估,目前AI从知识库的层面看,诊断水平大约能达到副主任医师的水平,对于基层医疗单位来说,这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填补。AI是可以被“复制”的,它能把专家经验转化为模型规则,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群体。

而在临床诊疗中,AI对于效率提升的作用也显而易见。比如,在AQ的应用中,有一项功能很特别,即报告解读。患者上传了一个报告,AI可以先提供一个信息梳理。

这在现实诊疗中就很有意义,现在医生大量的工作其实就是患者的报告梳理——把长时间、不同地方的报告进行比对,这要占据大量的精力。如果这些工作可以由AI进行处理,那么对于医生来说无疑也是极大的压力释放,AI铺垫了基础工作,医生只需做一个“确认”即可。

这个需要AI产品具备足够优质的数据和智能化分析能力。就以皮肤拍照这个功能为例,据了解,AQ结合全球超2000万临床病例数据库,能精准识别25种常见皮肤疾病,并给出合理健康建议,这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减负。

AI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去实现医学整体性地向上突破。随着AI分流掉很多常见病、轻症的门诊量,大型医院也有更大的空间转型为研究型医院,借助AI技术更多地承接高端医疗和科研任务,比如日间手术、微创治疗、机器人手术等。这也撬动了医院的角色变化,起到推动医疗体系变革的效果。

相信这些对患者也是极大的福音。数据显示,我们国家每天2亿人在网上搜索健康问题,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广告植入鱼龙混杂。患者如果可以在求医问诊、报告分析乃至挂号指南方面得到具体的指引,可以几乎无时空界限地接入优质医疗资源,这当然会方便很多,也实现了一种“普惠”。

而且随着健康理念的变化,医学并不只是“治病”,也是一种“管理”。比如AI如果接入了穿戴设备,实现对血糖、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连续监测,并设定预警阈值,一旦数据异常,自动提醒患者就医,它就把“不适随诊”变成了“实时监控”,也真正实现了“防未病”。

当然,“人工智能”的普及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医生,AI终究需要大量“人工”参与才能实现“智能”。现在的AI训练依赖高质量数据,而医疗数据的标注和筛选离不开专家,让AI理解医学术语背后的临床意义。没有这一环节,AI再强大也只是“猜测”,而非“判断”。

现在很多AI已经大幅度地引入专家的支持,像AQ就有近千人规模的医学标注团队,这种趋势是值得肯定的。通用大模型只有进行专业知识的不断细化、丰富,掌握医学术语背后的病理意义,避免模型“幻觉”或错误结论的积累,它才可以成为一个足够专业、垂类领域的有价值的产品,在技术层面建立一种“医患信任”。

不可否认,符合伦理、安全可控一直是AI发展的一个关键命题,如何确保AI不偏离人类利益已经备受关注。AI医疗其实就是一个理想的方向:让人人都能获益于AI。

在这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发力。国家近年发布了多项政策,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等,表明了对AI医疗的高度重视与鼓励,也给AI的发展擘画了非常清晰的方向,从问诊、诊断、治疗到手术导航,各个应用场景的智能化路径都渐次清晰。

中国在AI研发领域,无论在产业规模、人口数量、数据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未来,在国家战略、平台企业、医生群体等多方协作下,相信AI医疗不仅能服务于中国,也可能成为面向全球医疗普惠这个人类大命题提供解决方案,这值得我们期待。

文/王凌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

编辑/郑伟彬

校对/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