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时代下创造力研究要走向何方?(图)

hqy hqy 发表于2025-07-02 12:15:05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苏彦捷

《创造力与人工智能》,周详、祖冲、崔虞馨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在国家全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我们正迎来人工智能飞速演进的时代浪潮。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产业生态、教育理念乃至社会治理模式,也正深刻改写着“创造力”这一人类核心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下创造力的新特质、新机制,正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作者在《创造力与人工智能》中,通过系统的理论梳理以及缜密的实证研究,为读者指点迷津。全书共有9章内容,分别围绕“人工智能下如何理解创造力的内涵”“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培养与提升创造力”“人工智能如何催生出全新的创造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为创造力带来哪些挑战”等研究者颇感兴趣的关键问题作出了建设性的回应。作为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本书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一是选题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本书构建了一个系统且完整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创造力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尽管创造力作为一个研究主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创造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仍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持续拓展。本书作者不仅深入梳理了经典创造力理论,还结合其团队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涵盖了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等多个层面,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多维度、全景式的创造力研究视角。书中不仅就个体与团队层面的创造力概念进行了细致梳理,同时也深入其哲学背景与理论渊源,从人类智力研究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在模拟认知、知识表示、执行任务等方面与心理学形成交汇。此外,书中也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心理学研究的反哺作用,如在情感计算、人机交互和认知建模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说明两者在理论上相辅相成、在实践中互为支撑。通过这一交互框架,读者不仅可以系统理解个体与群体创造力的认知和社会机制,同时也能够把握人工智能与心理学之间在理论层面的连接脉络。

二是对前沿科学问题的新探索。本书对人工智能自身创造力的界定与评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关注。通过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积极回应《科学》(Science)杂志2021年发布的125个前沿科学问题之“机器人或AI(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创造性”。在人工智能已能广泛生成文本、音乐、图像等作品的当下,如何科学界定这些产出是否具备创造性,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心理学、艺术学与哲学交叉的复杂命题。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核心挑战,结合心理学中关于创造力的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不同模态下的生成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系统而具有解释力的评估标准与方法。作者通过追踪计算创造力的发展历程,勾勒出其背后的技术演化脉络与关键算法框架,帮助读者从机制层面理解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乃至“超越”人类的创造过程。这不仅填补了当前学界对人工智能创造力认知的诸多空白,也为未来相关技术的设计优化、模型训练目标的设定以及跨学科合作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此外,本书部分支撑论文对数智环境下媒体多任务如何提升创造力、人类如何应对生成式AI(人工智能)凸显等有关人工智能效应的“关键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发表于国内权威期刊《心理学报》。更为重要的是,书中一方面描绘了人工智能作为“自动化创造者”的实践潜力,另一方面也提示读者思考人类在创造力合作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视角,使得本书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也不失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三是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新突破。本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在实际操作层面有效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目不暇接,许多应用场景已经远远超出了公众的原有预期。然而,如何将这一技术潜力切实转化为创造力提升的动能,依然是一个尚未被充分理解与掌握的课题。本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介入创造过程的多种路径,涵盖了从个体层面的认知辅助,到团队协作中的信息流优化,再到产业系统中知识管理与创新效率的整体跃升。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特别强调了“人智协同”(human-AI collaboration)的全新创作模式,提出应当系统培养未来创造性人才的多层次、多维度人智协同创新素养。这不仅关注技术工具对用户知识与技能的赋能,更将态度、伦理、价值观等因素纳入人工智能时代下创新素养的核心构成之中。可以说,这一以实践为导向的内容不仅扩展了创造力研究的现实维度,也为产业创新战略的制定、教育改革中的创造力培养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与操作指南。

四是对科学与实践问题的追问与反思。作者并未止步于技术与创新的表层光辉,而是勇于开展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在人工智能持续加速渗透社会各领域的背景下,技术乐观主义往往掩盖了诸多潜在的伦理隐患与制度性挑战。一方面,这些技术嵌入社会后很可能会引发不对称权力分布与结构性风险,如算法偏见、数据不平等、信息茧房和隐私侵犯等。另一方面,书中进一步将视野拓展到人类主体性面临的弱化风险,细致探讨了自动化创新对人类自主意志的侵蚀、人机边界的模糊化以及个体在技术系统中逐渐被动化的趋势。在应对策略方面,作者并未流于抽象呼吁,而是提出了兼具操作性与可落地性的多层次建议,涵盖从算法可解释性的技术路径,到跨学科伦理治理框架的制度设计,乃至公众科技素养的培育与人文教育的强化。此外,书中还对当前法律制度在应对人工智能责任认定、权利归属与风险规避方面的滞后状态进行了前瞻性评估,并描绘出一种“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在这一图景中,技术进步不再以牺牲人类价值为代价,而是在人类伦理、社会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共同演化。这为读者提供了穿越当下技术热潮的冷静视角,彰显了人工智能与创造力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整体而言,《创造力与人工智能》是一部从心理学与技术融合视角深刻解读创造力新境界的著作,汇聚了作者团队在人工智能与创造力交汇领域的系统研究成果。同为高级认知领域的研究者,我由衷赞同作者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尤其如序言中所述,人工智能(蓝色)与创造力(绿色)如同自然中的青山与绿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养。“山水创造力”这一意象生动地诠释了科技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尊重生命与自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本书不仅是一部技术与心理学交织的学术力作,更是一次对“智”与“仁”之美的深情礼赞,实现了科技向善与创新共荣的美好愿景。

(作者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