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 人工智能与核聚变:驱动未来能源革命的共生范式

hqy hqy 发表于2025-07-07 17:41:32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核聚变作为可实现“能量净增益”的理想能源,正从科学幻想快速走向技术现实。

内容来源 | 国资智库

作者 | 吴巍

AI革命下的能源需求激增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全球能源需求格局。2023年,ChatGPT单次训练耗电量已超过10万度,相当于300个美国家庭的月用电量。微软Azure AI云计算集群的功率密度已达传统数据中心的3倍,而OpenAI预计到2030年,AI产业用电量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5-10%。这种指数级增长的能源需求正在倒逼能源体系变革:传统化石能源遭遇碳排放限制,可再生能源受制于储能瓶颈,而核电裂变存在核废料处理难题。这样的背景下,核聚变作为可实现“能量净增益”的理想能源,正从科学幻想快速走向技术现实。

核聚变能源的技术突破与实现路径

核聚变通过氘氚同位素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其能量密度是铀裂变的4倍,煤炭的1亿倍。一升海水中的氘元素即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且反应产物无放射性污染。目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

磁约束路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采用托卡马克装置,2022年实现5.2亿度高温持续1056秒;

惯性约束路线: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2022年首次实现能量净增益的突破并在2025年实现了约5倍的能量净增益;

创新技术路线:如Helion Energy的脉冲磁压缩技术,通过场反位形(FRC)实现燃料压缩。

AI赋能核聚变研发的双向协同

在核聚变研发领域,AI正在展现革命性的赋能作用,比如:

等离子体控制: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可实时调控超导线圈的百万安培级电流,将等离子体稳定性维持时间提升300%;

材料研发:生成对抗网络(GAN)辅助设计新型钨铼合金,耐高温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50%;

模拟优化: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将偏滤器磁场配置优化效率提高10倍;

故障预测:时序神经网络对超导磁体热失控的预警准确率达99.7%。

中美两国在聚变赛道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利用机器学习优化其场反位形(FRC)装置,计划在2028年实现商业发电并与微软、美国钢铁公司签订了对赌协议。这家由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累计投资近4亿美元并担任董事长的公司,代表了美国私营资本驱动、AI赋能的聚变发展路径。相较之下,中国的EAST(东方超环)和即将建成的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更多体现国家战略主导、产学研协同的特点。在商业化进程上,美国初创公司平均技术成熟度(TRL)已达5-6级,而中国仍以科研装置为主。

中国发展核聚变的战略价值

中国发展核聚变的意义远超AI能源需求本身。首先,这是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必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风电光伏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受自然条件限制,作为核电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聚变能可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其次,聚变产业链涵盖超导材料、精密制造等高端领域,将带动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在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多方合作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中,中国已从技术跟随者成长为重要贡献者,掌握核心技术的50%以上。未来能源格局的主导权之争,中国不能缺席。

面向未来的能源革命新图景

当AI的算力浪潮与聚变的能量革命相遇,人类正站在能源范式转换的历史节点。中国需要把握“AI for Fusion”的技术融合机遇,在磁流体力学模拟、高通量材料筛选等领域建立技术优势。同时借鉴美国“政府引导+风险投资”的创新生态,培育本土聚变初创企业。这场跨越物理与数字疆界的科技长征,或将开启人类文明的永续能源时代。当量子计算遇见人工智能,当“人造太阳”照亮数据中心,人类或将迎来一个能源富足、智能普惠的新纪元。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把握未来文明主导权的历史机遇。

(作者系上海临港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的版权归属,如任何单位及个人认为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提出意见,本公众号将立即删除或采取其它相关措施。

主     编:周   凯

校     审:汤   洁

责任编辑:周婧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