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AI行业正经历“技术达尔文主义”的残酷筛选,OpenAI、谷歌等巨头用GPT-5、Gemini等大模型筑起算力高墙,中国“百模大战”后仅存少数玩家仍在迭代,而90%的AI公司陷入“微调API包装”的伪创新困局,资本退潮、估值倒挂成为常态。
但DeepSeek以“全栈自研+极致开源+垂直场景”的“钝刀”策略撕开巨头垄断裂缝,让行业开始追问:下一个能在夹缝中突围的“DeepSeek”,将诞生于何处?
6月20日,由未来图灵主办,中关村科学城、财视传媒、尚品新消费、传播达人汇联合主办的“寻找‘下一个DeepSeek’”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支持机构为轻松集团,同时感谢硅星人、量子位的媒体支持。
沙龙活动合影
本次活动设有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两大板块,邀请各界大咖共话未来,让不同行业的观点跨界交流,智慧碰撞。
寻找“下一个DeepSeek’”沙龙活动由财视传媒&未来图灵&尚品新消费创始人兼CEO、传播达人汇理事长张刚作开场致辞,邀请到图灵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江以及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刘兴亮作为嘉宾发表主题演讲,立足当下对行业进行解读,与到场嘉宾共同分享他们眼中的未来。
在圆桌论坛中,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产业服务一部总监李明作为主持人,分别对话易观智慧院院长李智,赛博创力创始人兼CEO周羿旭,风平智能联创&COO何俊华、趋境科技生态合作总监池若菁,共同探讨共同探讨下一轮AI“卖”什么,并深入探寻现阶段创业者的选择是延续既有路径,还是另辟新径。
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未来图灵整理发布:
张刚 财视传媒&未来图灵&尚品新消费创始人兼CEO
如何寻找下一个DeepSeek?
很难想象,2024年,人们关注的还是大模型“六小虎”,比如KIMI、零一万物以及阶跃星辰等。然而2025年初,DeepSeek的突然崛起,却让AI这把“火”在全世界烧到了一个新高度。
事实上,从2024年开始,未来图灵就一直在关注大模型的应用。张刚与AI行业很多人交流发现,应用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的事。到现在,也很难说大模型真的在应用方面取得了多么大的进展,这其中有技术因素、也有大环境因素。
对此,张刚表示:“不要把DeepSeek当成神,不能捧杀它。前些天我看到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一个对话。其中李书福提到一点说,高质量的人才要上本科,要考研深造然后出国,但是这对王兴兴来讲可能不适用。”王兴兴表示自己当年确实学习不太好,英语也比较差。同时他还表示,如果自己学习好的话肯定就没有宇树科技这回事了。
张刚指出,做出这种颠覆性的事业或公司的人,其实都很普通,但是他在某一方面可能就有特别天才的一面。如果把这个方面能够发掘出来并且放大,就能成就非常大的事业。
关于如何寻找下一个Deep Seek?张刚指出:“我们把DeepSeek当成一个符号,就像今年年初火的《哪吒2》。原来我们很难想象有电影能够超过好莱坞、漫威电影。但是《哪吒2》做到了,它是一种创新,一种内生的力量,让人特别惊喜的力量。如果要寻找要发现。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按照惯常思维。我记得加缪在《西西弗神话》的书里有句话,‘任何伟大的思想和任何伟大的行动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所以我们要想发现一批伟大的公司的话,那首先我们不能够轻视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
刘江 图灵公司联合创始人
DeepSeek的爆火是抓住了大的技术迭代窗口期
刘江在分享开始回应活动的主题,要寻找下一个DeepSeek,需要先理解DeepSeek年初的爆火到底意味着什么。
回顾大模型行业的主要发展阶段,会发现其实真正大的技术迭代并不多:2017年Transformer的提出,2018年GPT自回归,2020年GPT 3验证了规模定律,2022年ChatGPT通过强化学习实现了对话易用性,2023年多模态,然后就是2024年o1推理模型进一步提升智能水平。2025年DeepSeek爆火出圈,其实是抓住了o1不开放的机会,一方面技术确实很扎实,一方面通过开源,轰动了世界。
但也要看到,由于市场条件不同,直到现在中国大模型行业还没有真正找到能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包括DeepSeek在内,也没有商业化。这相对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后者以OpenAI为代表去年已经有几十亿美元营收,今年预计能超过100亿美元。因此我们不能太乐观,忽视了大模型发展的困难。
刘江特别强调大模型的重要性。它代表了信息产业可能最重要的一次大变革,影响整个技术体系各个层次,从芯片到系统软件到应用研发和使用方式,有了和人一样聪明的大模型,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芯片层已经体现在CPU代表公司英特尔,和GPU代表公司英伟达两个公司市值这十年的巨变上。
刘江认为,下一个DeepSeek仍然会出现在下一次大的技术迭代时,可能是新的方法能大幅提升AI的智能水平,可能是将已有智能应用到惠及亿万用户的场景,也可能是新型计算设备,或者实现某个学科的突破……但机会只会青睐有准备的团队。
刘兴亮 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
有没有可能是我的数字人在这儿演讲?
刘兴亮在演讲的主题是《AI未来:三位一体》。他表示,三位指的是数字人、机器人、自然人,一体则指的是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
刘兴亮通过两段视频生动有趣的展示了第四代数字人生成视频的真实程度,现场有不少嘉宾都认为视频是真人出镜拍摄的。
除了能够帮助我们做短视频、做直播,数字人能干什么呢?刘兴亮为大家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有一个电视台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有一档节目想要临时采访一下我,但是那天我在外地来不了。于是他们就把问题发给我,然后让我自己拍好视频发给他。这个视频他要的比较急,但那时候我正在外面,算一下时间,我估计时间来不及。当时对方就很急,我就说让我的数字人上,后来他们告诉我说,这是该电视台第一次有嘉宾用数字人的身份来接受采访。”
大模型加上数字人的技术,使普通人也可以实现分身,也为产业、行业都提供了有意思的工具。对此刘兴亮表示:“中国互联网发展了三十多年,过去的三十年主要解决了‘在线’的问题。我觉得未来三十年会解决‘在场’的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刘兴亮读大学的时候,就有机器人课程。那时候的机器人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刘兴亮指出,现在应该是第三代机器人。第一代可以理解为是工业机器人,大概是机械臂的形态,是一个固定的装置。第二代机器人就可以移动了,典型的代表就是扫地机器人,酒店的送餐机器人。现在的第三代机器人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也已经能干很多事了。
最后,刘兴亮在结束发言中畅想道:“假如五年后,咱们还办这个活动,还来邀请我,我希望,做一个和我一样的机器人,把我的知识都灌进去,讲的不能说跟我一模一样,只能说你讲得我更好。与此同时,我自己躺在家里睡觉。”
刘兴亮认为,未来,自然人、数字人、机器人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会有特别多的形式。
圆桌论坛主持人及嘉宾合影
下一轮AI“卖”什么?
在AI技术爆发式迭代的当下,商业化路径的选择成为创业者的核心命题。
在圆桌论坛中,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产业服务一部总监李明作为主持人,与易观智慧院院长李智,赛博创力创始人兼CEO周羿旭,风平智能联创&COO何俊华、趋境科技生态合作总监池若菁等重磅嘉宾,围绕下一轮“AI”卖什么?创业者如何押注?展开深度探讨。
李明:我们都知道易观智慧院对行业数据的分析有更宏观的视角。从市场研究角度看,企业级市场、消费者市场、政府与公共领域这三大板块,哪类场景正在释放真实需求?中小企业该如何切入细分赛道?
李智:易观作为研究机构、行业的观察者来说,除了以上三个板块外,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还缺少了两类人群:专业人员与开发者。
从这五大类型来看,当前最重要的议题是解决生产力。我们做AI的目的不仅是要有用户,更要有付费用户,或者其它衍生的商业价值。所以生产力与消费工具是最先切入的,也是最先容易验证价值的。
李明:周总,您认为什么样的领域是被低估的领域?
周羿旭:李智院长关注的是“赚钱的工具”,而我们关注点在于“赚钱的玩具”,提升AI与人的交互体验,这部分也是被大家所低估了的。
比如“聊天”,其实人们对于聊天对象的情感陪伴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对方让我觉得“不满意”,我就会暂停。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应用场景可能也有被低估,比如自动驾驶。我们观察到当我们自己在开车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百分百投入在驾驶中,因为开车后你还要同时听歌等,这就对模型能力要求更高。所以我们认为一些交互体验与其对应的场景是被低估了的。
何俊华 风平智能联创&COO
李明:何总,在数字人领域,您更看重的是整体解决方案有哪些?可以跟我们分享下您对B端行业的看法。
何俊华:前面两位说到了生产力、工具,我补充一个观点是——选择离钱最近的。
在这一轮AI应用浪潮中,大家的整体认知是比较一致的,都认可是生产力的革命。但生产力用在哪个环节,是创业者们可以主动选择的。我们在拆解整个流程中所思考的是——这个生产力工具用在哪个环节,可以引起倍数增长。
风平智能是最早一批进入超真数字人赛道的,我们在最初就预计到了今天数字人技术的发展,数字人会成为底层标配技术,它具备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最终还是要嵌入到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我们风平AI的产品是基于数字人的全自动AI营销,从市场角度企业营销需求非常巨大且需求多样,从技术角度看企业营销是有ROI目标的,它天然适配AI的目标优化场景,并且今天AI在内容生成上满足十倍效率提升,同时营销场景是有一定容错率的,所以AI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非常匹配。整体满足我们切入B端市场的核心考量。
池若菁 趋境科技生态合作总监
李明:池总监,趋境科技在服务头部企业时是否有观察到,客户更倾向采购“标准化API”还是“定制化解决方案”?
池若菁: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用户大致分为开发者与终端用户,二这两类人群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对开发者来说他们可以直接调用标准API,但终端用户在使用领域是千差万别的,利用通用基座模型这类的通用模型再做一些定制化的开发更合适。
但这其中还能继续分解出相对通用的应用层与相对定制化的应用层。所以定制化需求也会分为需要大量定制开发与相对简单的二次开发。
李明:趋境科技在生态合作中,是否感受到不同领域客户的需求差异?企业客户在预算收缩时,对AI项目的砍单顺序是什么?在您视野里的红黑榜有什么?
池若菁:现在的趋势是大家都非常急切地想要找到AI怎么赋能,我们的业务至少要一个具体化的落地场景。其次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样的项目可以拿到预算?
我们认为需要点出具体的场景,并且用数据说明这个场景能带来怎样的颠覆性的效果。在这个场景里面,我们可以通过策划大模型的部署,准确计算出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这也是反向回答了砍单顺序的问题。
另外从我们的视野来看,我们的基础建设不再是简单的、低价的硬件供应商,而是应该紧密贴合客户的使用习惯、业务场景,找到价值,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做价格竞争。
李明:何总,您认为在数字人赛道中,大厂是否依靠生态优势占据着头部客户?初创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差异化实现垂直领域突破?风平智能在选择细分市场时有哪些战略考量?
何俊华:大厂的优势在于他们有自己的场景+流量闭环,拥有庞大的存量用户,这让大厂很容易将数字人技术嵌入自己的业务链条中,这类业务比创业公司有巨大的优势。
我们创业公司的机会反而在于大厂看不上的地方,或者说是大厂认为暂时没法统一满足的部分。B端的需求相对分散,而大厂很难去针对特定人群去做细分优化,这个是我们创业者的机会。
比如数字人领域,那些大厂在其自有场景中很容易增加数字人来满足的业务,我们就会避开,反而我们去和金融、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结合有广大的施展空间。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团队去舍弃一些东西,保持专注,专注力对创业团队特别珍贵,因为现在AI可施展的机会太多,诱惑很多,反而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专注,才能更快地在细分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
周羿旭 赛博创力创始人兼CEO
李明:周总您作为创业者,与拥有足够市场推广能力的消费级企业相比,您认为创业公司的差异化空间在哪?
周羿旭:首先我们非常希望他们能与我们合作,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能通过现在的合作去积累更多的内容资产。这种内容资产一方面来源于有合作的IP方,可以通过AI数字人的训练打磨、提升。
另一方面就源自于我们的用户,用户在这种陪伴式、个性化的体验中,逐渐积累出具有他个人兴趣爱好的数据,未来我们可以为他持续性提供更多满足他个人需求的软硬件场景的支持。
李智 易观智慧院院长
李明:2025年AI投资中,“垂直行业经验”与“技术研发能力”的投资人偏好变化趋势如何?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团队更容易获得融资?
李智:不谈投资,让企业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能够持续发展下来的。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基于模型的驾驭能力下的执行力,能够快速用各种模型去实现它的应用价值;二是对场景的理解能力,尤其是每个行业都有私有化的需求,对需求的理解的是不一样;三是数据资产的沉淀与应用,包括后续的自我优化与提升。
李明:各位认为“下一个DeepSeek”的核心基因是什么?或者说下一个爆款产品是做什么的?
李智:AI+是长远的方向,下一个Deepseek不会那么快出现,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到来要保持长期的耐心和信心。
周羿旭:DeepSeek的成功实现质变,使人们从怀疑AI能力转向认同其能提供“有效建议”,此后提升属量变。下一个质变是让AI突破“工具”定位,提供真实深入的情感价值,让人们视其为朋友或伴侣。
何俊华:我更看好企业级的市场机会,因为企业级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是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利用AI制造变革的。
池若菁:无论上层应用如何变化,基础建设注定会有一个革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