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讲亲密要有间才是好的关系?因为亲密无间的关系,实际上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去触碰对方的边界,带给对方不舒服的感觉,但我们却不自知。
徐丽丽(大陆首位国际认证沟通分析师,出版专著《沟通赢家》):
我家小朋友牙不是很好,所有人见了他都说“你这牙怎么回事啊?你吃糖太多了诶”。但实际上,他的牙不是因为吃糖造成的,是因为早产,所以他先天容易龋齿。成年人之间我们会这样做吗?我们会看见一个人牙不好就这样说吗?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是孩子就跨越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的边界。
从心理学“知情一行”的角度看什么是亲密无间的关系?
认知:我认同的东西你也要认同,我说好的东西你也要觉得好,这是认知方向的“没有边界”。
情绪:我的感觉也要是你的感觉,我喜欢的你也要喜欢,我高兴你也要高兴。比如说我们要去看哪吒,很多人二刷三刷,然后父母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啊?在沟通心理学里有一个禁止信息叫“不要感受”,就是你不要有这个感受,这种事不值当的愤怒或开心,所以其实很多人的情绪是被压抑的。
动机:我想要的也是你想要的,我不需要的也是你不需要的,我能做到的也一定是你能做到的。比如高考报志愿,我喜欢气象学,家长给我改成财经类的专业,因为他们自己觉得这个志愿好。
所以其实在亲密无间的关系下,很多边界在被冒犯。
健康的亲密关系——“我好,你也好”
我们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足够好的,都有权利去追求好的生活,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人生困境,“我好,你也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平等的。
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4有关系”——有合约(相互约定对方在关系里要承担的一些责任),有允许(允许对方跟自己不一样),有温度,有信任。
不健康的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
“我好,你不好”:这是很有优越感的,我觉得我在一个权威的位置上,我说的就是对的,你说的就是不对的。
“我不好,你好”:有的人比较自卑,在发生事情的时候先否定自己,觉得是自己的错。
“我不好,你不好”:这是社交关系里最差的一种沟通状态。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婚姻破裂期的伴侣往往就是这种状态。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对,会觉得说“我做的确实也不好,但我觉得他也不怎么样”,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关系是失望、绝望的。
如何界定“亲密有间”的关系跟我们在关系中所担任的角色有关
什么时候亲密,什么时候“有间”,这是跟亲密关系中的角色相关的。
比如在一个家庭里,有血缘关系,此外还有父母之间婚姻关系,也就是亲密关系。大家回到家一起过生日,这时是很亲密的。但当兄弟姐妹都长大独立之后,“亲兄弟明算账”,这是“有间”。如果已婚,婚姻关系就成为第一关系了。那跟异性交往就要注意交往的距离、时间以及空间是否开放。
如果大家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核心原因可能是:在过往的一些关系里,你受到了很多不好的评判让你感觉自己不够好,所以想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想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
图/《伯德小姐》
这背后的逻辑是:我们还是不够接纳自己。演员陈坤曾经讲过:
“我除了是个演员陈坤之外,我还是个普通人,我也有自私,我也有卑劣,懦弱,无助,这都是我,那又怎么样呢?这就是我。”
他接纳他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真实的人。
亲子关系中的越界行为——催婚
催婚就是某种程度的越界。但中国父母很少有不催的,除非他们自己吃过很多亏,可能会告诉你婚姻不是必需的。对于父母催婚这个越界行为,只要不是很过分,是可以接受的。那我们如何去应对父母催婚的这个行为呢?
关于相亲和催婚,更核心的是具体的小的家庭系统里的边界。大家要找到自己的方法,灵活地给父母树立边界,我们影响不了文化的边界。不要将催婚和它的标准上升到东西方二元对立的角度,尤其不要用东西方文化差异来说事。
图/《饮食男女》
不论他用什么样的形式催婚,我们都有5种方法可以跟他沟通,也就是沟通心理学讲的核心沟通中的5种自我状态:
控制性自我状态。有的年轻人开始“反向催婚”,你不是跟我催婚吗?那你今天必须给我介绍5个相亲对象,否则你就没有权利催婚。
养育型状态。要偶尔表达对父母催婚的理解,适当安抚他们。
成人自我状态。面对催婚,我们可以直接跟他说自己的想法,反问他们作为过来人能否给一些反馈和指导。
自幼儿童状态。比如说,以前有个姨夫也催我结婚,说我今年过年不能再在娘家吃饭了。然后我就说:“那我不在我娘家过年,那我就去你家过年,你管我两年饭”,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跟他“对抗”。
适应儿童状态。面对催婚可以适当敷衍,当我们没什么能量的时候,可以利用这种状态。
学会在职场中拒绝别人,建立职场边界感
我有几个字分享给遇到职场问题困扰的大家——“小事不仁,大事仁”。一般人都是从小事上看你的边界感,如果你每次在小事上学会适当地拒绝,就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有几种方法分享给大家:
我不能做这个,那我能做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当时想让我帮TA查国外的文献,然后我说我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帮他,但是我能给一些研究思路,或者我建议TA去找一些在读博士帮忙,他们相比我更有经验,这是我能做的。
我现在不能做,那我什么时候能做:
比如说你今天让我帮你做一个事情。我说不行,今天我实在太忙了。如果你不着急的话,我明后天有时间可以帮你做这个事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去跟他说清你到底需要我做什么?我们要跟他建立合约,要明确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
中国人有句话叫事不过三:
我们通过三次,基本上能够观察我们帮的人,或者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发现他领你的情,你们互相帮助,那这样的关系就没问题。但你如果经过三次你发现他只是利用你,他不领情,他还可能出卖你,那我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评估。
沟通分析方法跟日常的人际沟通有什么区别?
人际沟通分析学是一门专业的心理学,它是一个单独的心理学流派,主要进行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
结构分析:分析人格结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
不论长到多大,每个人都有一部分的儿童自我。
成人自我,就是此时此刻你的状态。
父母状态,不论我们当没当父母,都有父母状态。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你想去帮助他,就像一个父母帮助孩子一样,这就是父母状态的体现。
在一般的心理学里,讲人际沟通讲的都是原则,比如说沟通的时候你要尊重。沟通心理学不讲什么叫尊重,但沟通心理学会告诉你怎么做到尊重。
专业的TA沟通心理学会告诉你方法和技术。比如刚才的三个自我状态,父母、成人、儿童,我们怎么平衡?怎么照顾对方的感受?我们得看对方现在是什么状态,然后采取合适的方法。
沟通分析:大家都有父母成人儿童三个状态,那我们在沟通中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沟通类型呢?
平行沟通:我有个闺蜜,有一年去她们家,我说我来躺平啥也不干,她说没问题,我照顾你。她愿意当我的养育父母,这个是平行的沟通。
交错沟通:比如我今年过年回家,我像上面说的“光吃不干”,父母可能会说好不容易回家,就指着我干活。这就是交错沟通。
隐藏沟通:也就是“话里有话”。
游戏分析:
大家是不是在沟通中总是陷入怪圈?为什么每次受伤的都是我?一般出现这样的事,就说明你进入了心理游戏。
大家记得《欢乐颂》里的“关关”吗,她帮生病的同事做工作,做完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后面领导发现工作出错就来问责关关。这就是职场,领导只看谁签字谁负责。
这有点像沟通心理学里的“拯救者”。对方没有开口求助,她主动说我来帮。但是帮错了,被领导教训,这时候关关就从拯救者变成了受害者。显然,她跟同事的关系也破坏,当她愤怒地看向同事的时候,她又成了一个“迫害者”。
我们把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这一轮变化叫做“心理游戏”,在这个过程里,有时候我们当拯救者反而开启了一个心理游戏,最后结局对大家都不好。所以在开始之前,我们要明确这是不是对方要我们做的,对方要我们要做什么。
脚本分析:
TA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心理学,既有横向,也有纵向。
纵向主要研究你的成长过程。你经历了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做了什么样的早期决定?这就是人生计划,我们叫“脚本分析”。你的情感模式,职业生涯为什么是这样的?你最终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脚本结局?
大家可以思考几个问题,你的名字是谁给你起的?有什么故事?到目前为止你做过最大的一个决定是什么?你有没有最喜欢的故事?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角色?为什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列出来,结合当下的一些情况,有时候答案就出来了。这就是脚本分析,你可以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
图/《伯德小姐》
所以专业的沟通心理学——TA人际沟通,它比我们平常一般的沟通原则要更宏大,也更深入。它不仅让你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让你知道为什么你做不到,你怎么才能做得到。
我觉得关系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主题,这恰巧是我喜欢沟通心理学的地方。它既帮助我的个人纵向上的成长和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还能帮我日常关系中的沟通问题。什么是沟通分析,就是告诉我们当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在沟通或亲密关系中遇到问题,可以用沟通分析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一次课前分享,老师问学员为什么来到我的课堂上来学TA?
有一个已经跟着我们上过一些课程的一个企业老总,他站起来说这个课程对他帮助很大,虽然他只学了一个“安抚”的概念。安抚是沟通心理学里最温暖的一个概念。安抚就是我们关注到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并让他感知到我们的关注。表达我们对他人存在感的关注,这在沟通里非常重要。对存在感的关注,会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和被认同。
刚了解到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公司的员工很怕他,老婆孩子跟他也不亲。后来发现是他的沟通模式出了问题,他经常批评指责员工,回家也冷脸。然后他开始学着给员工鼓励,学着给妻子买花送生日礼物。做完这些之后,他觉得他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也在这个变化的过程里感受到了TA的魅力。
所以沟通分析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通过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人格状态,改变日常沟通方式,从而可能影响我们整个人生的发展。
普通人如何更好地在生活里应用TA?
首先,我们要告诉自己:在沟通中我们是有选择的。TA强调自我负责,如果你受不了父母催婚,那就跟他们保持距离。另外,你要灵活地运用“安抚”。父母之所以催婚,是因为他的价值感没有得到实现。如果你共情到他的这个部分,可以给他一些安抚。同时,TA里的责任模式提醒我们不要抱有不合理的期待,我们要允许各自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但我们要把边界划出来。我理解你的不理解,但我希望你尊重我的生活方式。
在TA里有三个原则:
允许(允许“不一样”发生)
保护(保护彼此内心没长大的小孩)
逐步提升自己在自我负责、做选择、拒绝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问答环节
Q1:如何跟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即使是亲子也要有边界感?
徐丽丽:跟老年家长沟通确实很不容易,因为TA的认知很难改变。
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节奏感,一开始你要告诉TA不希望TA这样做,要让TA知道你的边界。然后,告诉TA你的感受,如果TA做了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样?同时,我们不要指望对方一次就改,要允许对方有一个改变的过程。我们会不合理地期待对方马上就做到,而且是高兴地做到,这是不可能的。
不需要从心理学的层面去跟他沟通。当你这样沟通的时候,很可能勾起他的孤单感和恐惧感,你说的“边界”会被他引申为“划清界限”。中国的老人对孩子是有依赖感,当你跟他划清边界的时候,他会认为那就意味着我不能再依赖你了。所以可以直接跟他说不要做某件事,比如不要拆快递,不要随便翻我的包。
陈蕾(中国沟通分析协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我买房后就跟我先生去找装修公司把方案定下来了。回来后我母亲很生气,说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跟她商量。实际上我很惊讶,我认为我已经可以独立解决这些了。但后面我意识到,人老了以后,他会有一种“他是不是没有用”的恐慌。因为随着他的衰老,家里很多事情都不再需要他的同意了。当我们能看到父母表达背后的恐慌时,可以适当跟他们沟通一下。
有些固执的长辈很难改变认知,所以不要幻想跟他沟通一定会对关系有好处。但成年之后,你自己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有一个评估。如果他相当固执的话,你要知道独立做决定是你的权利。
Q2:和伴侣相处的时候,因为对方的行为有不好的感受,希望对方认同我们的感受,这算把观点强加给对方吗?
徐丽丽:不算。但如果你让他认同你的感受是他造成的,这个算。
我以前考CTA的时候没考过,心情不好,然后我的父母、伴侣都说没考过是因为没好好准备。我肯定会因为他们这句话而不高兴,因为这时候我想听的是一些安慰。我表达我的难受是可以的,但如果我说我这么难受是因为他们说了这句话,这显然就是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了。
图/《伯德小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当下的情绪大概率和过去的经历有关。比如,我当下对一件事的情绪达到了8分,以10分为满分,当下这个人说的这句话可能最多占到2~3分,其他大部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没有解决的一些“情绪结节”,所以引发了当下的情绪。
陈蕾:跟伴侣相处的时候,当他的一些行为或者一些话语让我们不舒服的时候,如果我们强行认为“你就是错的,我就是对的,”那实际上会破坏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跟我先生,当我们俩有什么冲突的话,他习惯躲起来,然后我们冷战一两天,实际上这让我非常难受。因为不沟通,问题就没法解决。后来有一次我忍不住了,我说希望他有什么情绪就表达出来,不然对双方关系都不好。然后我们坐下来把事情复盘,把当时的想法和情绪表达出来,达成一个一致。
Q3:如何去建立个人边界,同时又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徐丽丽:什么是真正的亲密?现在很多亲密带有表演成分,真正的亲密是我可以直接表达不喜欢这个,我今天不高兴,这个事让我不舒服,对方也并不因为你表达这个而对你有所评判。如果不能这样的话,我们的关系早晚会受到挑战。
我的儿子有一段时间不想上学,他说,妈妈,我很想听你的话去上学,但我就是做不到。他不按照你的期待去做,但他也可以真实地告诉你,而且并不破坏你们的关系,这个才叫真正的亲密。如果你们的关系是真正亲密的,那你们一定是相互信任的,合理的拒绝怎么会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呢?
在爱里,有四种美和四种病。爱的四种美是尊重、欣赏、祝福、成长。爱的四种病就是依赖、依靠、控制、占有。我控制你,我手里有钱,你听我的话,我就给你买房,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给你买房。这个叫控制,这不是真正的亲密。我们要在亲密关系、血缘关系里尽量避免这种东西。
Q4:两位老师有什么跟TA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大家?
大家如果想学习专业的TA,我们推荐《TA today》。
如果大家想科普性地看一下的话,《你好压力》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怎么把沟通心理学的知识用在压力管理上,还有《沟通赢家》。还有一本叫《言之有理》,就是女性沟通心理学,包括女性的职场关系、亲密关系,以及跟老人的沟通。我在书里专门写了一章讲怎么跟老人沟通,因为我了解现在中国老人的控制感和中国年轻一代的自主感之间的冲突。
最近徐丽丽老师新出了一本书叫《放下执念》。大家担心拒绝别人会破坏关系,这其实是一种执念。你要知道能被你破坏的关系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也许有一些恰恰是你要改变或者放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