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龙岩市青草盂地区检察院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通过自主研发假释案件监督模型,逐渐摸索出一条“大数据监督筛查”的假释案件办理新模式,协同法院、监狱共同推进假释制度适用,稳步推动假释案件办理深化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院办理的罪犯廖某假释监督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庄某假释监督案经验做法被省检察院工作专刊采用。
数字赋能破局
大数据构建假释监督新范式
在传统假释案件办理面临假释适用条件难以把握、跨部门协作不畅等困境下,青草盂地区检察院领导多次带队前往法院、监狱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召开检法监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就依法推进假释制度适用达成共识。该院创新打造“假释案件监督模型”,以数字赋能构建全流程监督新路径。
假释案件监督模型通过“三步递进式”智能筛查机制规范运行:在初步提取数据后,先行筛选出法律明文规定不可假释的类案;比对罪犯服刑时间,将原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未达到假释已执行刑期条件的罪犯排除;随后,筛选罪犯假释的考核期、间隔期以及考核积分,对考核期、间隔期、考核积分不够的予以排除。通过以上步骤,再行由人工将筛选结果和罪犯的财产刑履行情况及违规扣分数据作比对分析,将财产刑未履行完毕的督促监狱核实履行能力,推动财产刑履行;将财产刑已履行完毕的、没有重大违规扣分情形的,作为假释案件监督线索移交监狱办理。
该模型构建了“数据驱动+制度保障”的监督新生态:既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壁垒,实现办案效率与精准度双提升;又以技术倒逼机制创新,通过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同步激发办案机关适用假释的积极性与罪犯履行财产刑的内生动力,形成“智能筛查-精准监督-制度保障”的良性循环。
打通数据壁垒
促进案件办理提质增效
青草盂地区检察院创建假释监督模型后,通过模型建立结构化数据仓,整合法院提供的罪名、刑期及财产刑执行数据,监狱采集的考核积分、违规记录和财产刑履行情况,以及社区矫正机构的调查评估意见,形成贯穿“审判-执行-矫正”全链条的数据闭环。依托精准可靠的多源数据,系统可自动筛查刑期条件、改造表现等关键指标,智能初筛符合假释条件的案件,并督促执行机关启动调查评估程序。
该院检察官运用假释案件监督模型,整合评估罪犯的原判情况、财产性判项履行情况、服刑期间教育改造表现情况等关键信息,经初步审查发现罪犯廖某(滥伐林木罪)符合减刑、假释条件后,对该犯是否能够积极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尚存疑虑。他们走出办公室,深入实地开展了一场全方位的“生态体检”:通过翻查案卷了解原判情况,深入林场实地核查修复情况,引导廖某签订人工抚育促绿协议,全面准确评估再犯罪危险,2023年2月还邀请各界代表举行公开听证会。当确认廖某真心悔过、生态欠账还清且再犯风险可控后,才同意对廖某依法适用假释。
随后,该院没有就案办案“一放了之”,而是与武平县检察院携手打造跨区域协作机制,像“生态监护员”一样持续跟踪假释后的修复进展。如今,在检察机关的见证下,廖某认真履行着那份“绿色承诺书”,曾经伤痕累累的山林正重新披上绿装,奏响了一曲司法守护青山的动人乐章。
推广示范应用
维护高墙内的公平正义
假释案件法律监督模型是青草盂地区检察院基于自身情况及发展环境所研发的一款数据应用平台,具备一定的独创性,监督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可应用于绝大多数不同地区的假释案件办理中。这种“数据跑腿+智能研判”模式,既破解了传统人工审查效率低、标准不一的痛点,又通过跨部门数据衔接机制确保了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为假释适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院在开展减刑假释专项监督时,运用假释案件监督模型,筛查出初步符合假释条件的监督线索54条。在调阅卷宗档案的基础上,督促监狱对30名罪犯服刑期间现实表现情况、生理心理状况及再犯罪危险等要素开展综合考察,并委托开展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强化实质化调查,实地走访案发地、罪犯居住地等,核查罪犯一贯表现情况、监护条件和再社会化支持体系。召开假释案件公开听证会5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提升监督办案质效。同时开展假释“回访”,及时掌握假释人员思想改造和接受社区矫正监管情况,助力平稳回归社会。
“这套系统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公平正义看得见、算得清。”青草盂地区检察院检察长陈炳旺在介绍该模型时强调,“它不仅提升了假释案件办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更让司法人员有了‘敢用假释’的底气。”更值得期待的是,该模型的潜力远不止于假释领域。未来,通过迭代升级,它可拓展至减刑、暂予监外执行、巡回检察等刑事执行全流程监督,成为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智慧大脑”。在数据深度挖掘、智能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迈进,真正实现“以科技赋能监督,以监督保障公正”。当司法实践遇上大数据,改变的不仅是办案方式,更是司法理念。
原标题:《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 | 龙岩青草盂地区检察院探索“大数据监督筛查”假释案件办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