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7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提升内蒙古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方案共十项重点任务
01
优化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布局
支持高校积极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中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支持高校合理增设人工智能、智能测控工程、机器人工程等相关专业。
02
提高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鼓励高校加大对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联合打造人工智能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和实践应用平台,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培养一流人工智能高素质人才。
03
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
依托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支持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实现人工智能对传统学科专业的赋能改造;支持高校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及学习模块、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以及跨校开展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等。
04
加快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
实施自治区人工智能一流课程建设项目,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优势,为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形成覆盖全面、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05
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教材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教材,支持高校聚焦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新形态数字教材,迭代传统教材的编写、呈现和展示形式。
06
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有组织地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素养和能力,遴选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教师教育和培训实践基地,加大培训范围和频次,加快推动教师数字化转型,在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置“人工智能专项”,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具有示范效应的教学改革。
07
打造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室、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立项建设人工智能自治区学院和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支持高校围绕能源资源、稀土材料、农畜产品、生态环境、低空经济等领域积极与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参与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平台建设。支持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探索建设“人工智能+”新文科交叉创新平台。
08
强化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管作用
支持高校加强交互式智能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智慧实验室、课堂教学智能评价系统等平台建设,打造集知识服务、学习支持、教学辅助为一体的AI教师和AI助教,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实施智能化、个性化、沉浸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09
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交流合作
支持高校搭建优质智慧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沟通渠道,指导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以“慕课出海”为契机,建设人工智能国际慕课。
10
严守人工智能伦理底线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在推进人工智能牵引的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始终将伦理规范作为核心准则。同时,将伦理教育融入师生培养体系,通过多元教学方式强化伦理意识,从源头上防范技术滥用,筑牢伦理安全防线。
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7年底,内蒙古新增人工智能领域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二级学科或新设学科方向)10个左右、本科专业20个左右,年培养规模达1000人以上;立项建设“人工智能+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20门左右、人工智能一流本科课程50门左右,规划教材10项左右;建设人工智能自治区学院和3个左右自治区级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构建起“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产教融合”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志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