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图)

hqy hqy 发表于2025-07-12 12:33:13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马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并强调“我们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艺术创作的构思、生成、优化及呈现的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艺术作品再现经典艺术风格或实现不同风格之间的迁移,甚至创造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模式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边界,将深刻改变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提升内容生产效能,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推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内容生产效能,充分发挥内容生产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供给。一是深化智能辅助创作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全流程工具链压缩生产周期,快速释放产能,提升创意提案效率,有效缩短制作周期,重塑文化生产逻辑。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复刻,采取数字化信息采集、测绘建档等措施赋能艺术生产等。二是构建精准创作模式。以数据智能为驱动,以文化价值精准表达为导向,设计兼具文化创意和市场竞争力的艺术作品,推动文化产业从“效率升级”迈向“价值升维”。数据驱动方面,通过多源采集艺术作品数据预测市场趋势,为设计师创作提供精准定位与方向;文化价值方面,建立传统美学数据库,涵盖笔触、色彩、符号、风格、内涵等,确保创作表达的准确性。建立动态反馈优化机制,融合专家评估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时优化输出内容,提升创作精准度。

二、加强技术研发,驱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应用的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驱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一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基金,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如情感计算、创造力模拟、多模态交互等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度应用,加速文化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创新链条,推动文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推动跨领域技术融合。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探索人工智能与其他新兴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的融合应用。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人工智能艺术品的版权进行保护和溯源,提升版权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维护艺术市场的秩序。三是完善产学研协同体系。建立企业、高校多元长效的利益共享机制,设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专项基金等,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支持校企共建实验室,探索“企业需求—科研解决—产业落地”的模式,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推进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相关课程,促进认证体系开发,精准衔接企业岗位需求,为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发挥智算中心等高成本设施作用,辐射中小城市艺术类机构,降低艺术类机构的成本。

三、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韧性

要推动文化产业内部各领域协同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项目提供孵化服务,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韧性。一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鼓励文化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从创意策划、创作生产、传播推广到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条。例如,文化内容创作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创作工具和平台;文化衍生品开发企业与设计企业合作,将人工智能生成的设计元素应用于衍生品开发中,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发展。二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吸引文化企业、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场所,设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专区,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企业提供集硬件设施、软件工具于一体的创作环境,满足不同类型艺术创作需求,定期举办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展览等活动,展示最新创作成果,吸引艺术爱好者、专业人士及游客关注,提升人工智能艺术影响力。三是提升文化资源的配置能力。通过构建标准化文化资源库,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结合用户行为及环境数据,形成可分析的数据基座。根据搜索关键词、购买记录、停留时长、交互路径等计算出用户画像,再利用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赋能,开辟跨时空参与、个性化交互、定制化消费、自主学习体验等场景,并通过实时反馈持续优化。合理调配创作资源,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推动文化产业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本文为2025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JWQN06-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