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卓:AI与金融安全——构筑数字金融强国新范式

hqy hqy 发表于2025-07-12 16:55:24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题记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南南学院副院长、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卓教授于202565日在2025北京网络安全大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

很荣幸参与本届北京网络安全大会,我本次的交流将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安全的融合创新,重点探讨构筑数字金融强国新范式。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对于金融强国这一战略目标,金融安全的战略地位尤为关键,它不仅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石,而且事关人民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

金融安全包含多个维度:金融宏观安全,是要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安全,是要防范因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而引发的市场崩盘风险;金融机构安全,是要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韧性建设,阻断风险传递链条;金融开放安全,是既要确保跨境金融活动的合规有序,又要持续完善与加强金融监管与治理。

数字金融强国与金融安全

中国尚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但在数字金融领域我们已取得长足进步。历经二十年发展,数字金融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线上投资理财等场景化的金融服务领域,我国无论规模还是技术均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张晓晶所长主持编撰了“建设金融强国丛书”(共7册,分别是《建设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大国金融安全》),我们承担了其中的《数字金融》,即将正式出版。两年前,我们曾与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合作开展中国数字金融革命:实践与启示研究课题,该项研究成果通过中英文双语出版,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的成就。

数字金融如何发挥作用?数字技术能够极大程度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其规模效应特征使边际成本随服务覆盖度扩大持续递减。同时,大数据有效缓解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困境,改善金融风控,促进金融创新。众所周知,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是金融业的重要目标,但也是世界性难题。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数字金融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国在普惠金融领域为全球提供了中国式解决方案。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作为基础性要素承载独特使命,其战略价值并非由排序位次决定,恰恰相反,数字金融是实现前四篇大文章的技术底座和基础能力。

我以一个学术研究为例解释数字金融如何助力金融安全。金融安全关注系统稳定性,金融加速器效应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于1999年提出。该理论揭示,传统商业银行以抵押品为贷款风控,在经济繁荣、资产价格上涨时期,银行会增加放贷供给,造成经济过热;而在经济衰退时,资产价格下跌,商业银行就会减少放贷总额,加剧经济的衰退。银行金融信贷表现出顺周期性,产生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加速放大效应。金融加速器机制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尤为明显,因为信息不对称更大,更加依赖抵押品。抵押品渠道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特别是影响小微经济的重要渠道。

数字金融有效弱化了传统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传导强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的研究表明,数字技术重构了信贷风控逻辑。大型科技平台利用海量用户数据,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实时信贷风险,促成信用贷款。实证结果发现,数字信贷减少了对抵押品(如厂房、设备、房地产)的依赖,提升了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AI驱动下的数字金融发展

中国金融体系始终保持创新趋势,早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信息化、电子化;2013年开始着力推动互联网化、互联网+,继而强调数字化、金融科技;当前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中国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正在迁移——2018-2021年间,金融科技数字化占据主导,而2022-2023年,“智能”与智能化已然成为最主要的关键词。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已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先锋。2022年末美国推出ChatGPT2025年初中国推出DeepSeek,这些现象级创新标志着AI应用跨越奇点。国内外科技企业积极布局AI大模型,带动了算力、算法、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机遇。

AI技术革命引领中国金融从应用创新驱动进入技术创新驱动阶段。回顾过去二十年数字化发展,金融创新多聚焦于应用场景重塑与商业模式融合。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打通已有的金融业务,释放协同效应。但是今天,低垂的果实可能已被采完,金融创新步入技术创新主导的深水区,特别是AI技术突破正在重构金融服务体验。国内金融机构已开始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