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莫斯科展会上的一句“谁不想进入中国市场呢?”,看似轻描淡写,却让西方媒体集体沉默。这句话背后,是全球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从特斯拉的“上海速度”到俄罗斯冰淇淋在华销量暴增三倍,从广交会254亿美元的订单到中俄2448亿美元的本币结算贸易,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早已不是口号,而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普京的“大实话”:俄罗斯的“行动注脚”
普京的表态绝非随口一说。7月3日,他在莫斯科参观“了解我们自己”品牌大赛展览时,面对布拉戈维申斯克建立对华出口中心的计划,再次强调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不是客套话,而是俄罗斯国家战略的体现。
普京(资料图)
近年来,俄罗斯正以“国家行动”推动企业进入中国市场。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更关键的是,98%的双边贸易以卢布和人民币结算,彻底绕开美元体系。能源合作尤其亮眼——俄罗斯跃升为中国第三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国,5月对华供应额环比激增50%。
在民生领域,俄罗斯商品也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2024年,俄罗斯冰淇淋在华销量翻了三倍,面粉厂直接把仓库建到黑龙江对岸,木材运输72小时就能直达山东超市。远东地区新建的出口中心,更是专门瞄准中国市场需求。
全球企业的“用脚投票”:中国市场是“避风港”更是“发动机”
当西方国家试图用关税、壁垒限制中国时,全球企业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2025年初夏,广交会单场意向出口成交额突破254.4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新三样”占比超40%。上海车展更是吸引101万人次挤爆展馆,德国车企现场追加10亿美元订单,直言“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
普京(资料图)
特斯拉的表现尤为突出。马斯克早在普京表态前就看清了形势,直接将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生产能力提升两倍。这座工厂从破土动工到投产仅用时8个月,本地化率超95%,成本大幅降低,交付周期比德国快一半。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年增速超130%——让特斯拉等企业不得不加速布局。
西方的“尴尬与无力”:限制越狠,反噬越重
面对中国市场的强势崛起,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反而成了“自伤”的注脚。
美国4月加征关税,本想保护本土产业,结果国内超市电器价格暴涨三成,民众怨声载道。德国汽车制造业同样不好过,中国电车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宝马等品牌被迫连夜改造生产线。更尴尬的是,部分西方品牌一边想赚中国钱,一边搞“双标营销”,最终因“不尊重消费者”口碑崩盘。
中国市场的“硬核底气”:大市场+强产业=不可替代性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绝非偶然,而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叠加。
首先,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大蛋糕”。2025年“双十一”单日销售额破万亿且逐年增长,三四线城市对进口商品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其次,中国产业实力全球领先——长三角工厂“欧洲凌晨改图纸,次日新零件发货”的效率,5G基站超400万个的数字基建,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的全产业链韧性,让中国既是“世界工厂”,更是“全球创新试验场”。
长三角工厂(资料图)
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自贸试验区扩容至22个,制度型开放红利持续释放,为全球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营商环境。
结语:中国市场,全球格局的“定盘星”
普京的“大实话”,撕开了西方“唱衰中国”的遮羞布;全球企业的“用脚投票”,印证了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当俄罗斯用粮食、天然气深度绑定中国,当德国车企为中国改造生产线,当特斯拉把上海工厂当“全球样板”——事实早已清晰:中国不仅是“世界市场”,更是“全球引擎”。所谓“西方沉默”,不过是面对事实时的无力;所谓“香饽饽”,不过是全球经济对中国市场的真心认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