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付玉婷
□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张镇
在全球科技变革浪潮中,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近两年,山东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尤其在大模型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一条“算力+软件+算法”协同发展的路径日益清晰。
从产业规模看,几年前,山东人工智能相关骨干企业仅有寥寥几家。如今,山东已拥有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算力支撑是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济南、青岛等地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如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可提供每秒千万亿次的自主算力,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普惠性算力,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大模型训练中面临的算力瓶颈。
在软件开发领域,以浪潮为代表的本土企业表现亮眼,其研发的海若、海岳大模型等,采用复合式AI技术路线,打造智能原生企业软件;浪潮海岳商业AI1.0,内含100多个开箱即用智能体,覆盖40多个高价值企业智能化场景,大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算法方面,全省通过第三方机构测评的大模型产品达204个,11个生成式大模型通过备案。矿山、化工等行业大模型纷纷落地,推动人工智能从“通用”向“专用”转型,有力促进了产业高端化发展。
山东经济体量庞大且产业门类齐全,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政府也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然而,挑战亦不容忽视。山东应紧抓机遇,超前布局算力集群等设施,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引育专业人才。同时,坚持以应用为导向,通过实际场景促进技术迭代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不断完善。
(□记者 付玉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