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抖音上频频出现关于 DeepSeek 的负面新闻,称其使用率从50%暴跌至3%,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然而,这些消息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我决定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DeepSeek 的使用率在任何时候都未达到过50%。根据 AI 模型平台 Poe 的数据显示,即使是在最火爆的时期,DeepSeek 的使用率也仅约在6%到7%左右。倘若真的能达到50%,那么必定会吸引包括山姆·奥特曼、埃隆·马斯克和扎克·伯格这样的巨头,纷纷前来合作。

不过,确实有迹象表明,DeepSeek 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与年初相比,R1 和 V3 这两个模型的使用率现已降至约3%。这或许引发了一些误解,有人对“使用率下降50%”的说法产生了误读,误以为是从50%开始下滑,造成了今天这样的谣言。
尽管采用的数据并不准确,但使用率下降的现象依然值得关注。那么,这是否说明 DeepSeek 就真的要凉了呢?并不尽然。
事实上,“大模型的使用率”是一个复杂且难以量化的指标。不同的平台和统计方法会导致结果迥异。例如,在 Poe 平台上,DeepSeek 的使用率只有3%,而在邻近的 OpenRouter 上,则可能发现其使用人数和使用量远超10%。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用户下降的趋势可能是 DeepSeek 有意为之。DeepSeek 并不打算单纯依靠销售大模型服务盈利。早在之前,他们便开放了自家的大模型,允许其他公司将其接入。因此,随着腾讯元宝、百度搜索乃至各类智能家居产品相继接入 DeepSeek,使用“官服”的用户数量自然会减少。
有机构近期对 DeepSeek 进行了分析,如果仅看网页端的流量,确实有所下降。但若将第三方托管的 DeepSeek 模型的使用量考虑进去,就会发现,半年内使用 DeepSeek 的人数反而增加了20倍。
用户并没有放弃 DeepSeek,而是选择转向其他平台使用其服务。实际上,DeepSeek 官方也并不强求用户在自己的平台上使用。虽然他们的 API 价格相对便宜,但却牺牲了用户体验,系统延迟较高,且上下文长度仅有64K,相比于其他平台,性能显得逊色。
这一切其实都是 DeepSeek 有意安排的。由于硬件资源稀缺,他们更倾向于将显卡用于开发新模型,而非仅仅提供云服务。正如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所言,他们的核心目标并非提供云服务,而是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
所以,与其说用户抛弃了 DeepSeek,不如说 DeepSeek 自身选择了放弃流量。对于大模型厂商来说,现在的竞争并不在于谁的产品使用率最高,而是未来谁能持续领先。
作为用户,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 DeepSeek 下一代模型 R2 的发布,期待他们带来更多创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