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谢博韬):“杨浦目前有7个无人机驻点,覆盖全杨浦58平方公里区域,3分钟以内无人机便可到达杨浦区任一地点……”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通管理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说,无人机已成为他日常工作中的有力帮手。

倪嘉辉在操控无人机 央视网记者 谢博韬 摄
杨浦交管支队充分发挥区域“低空经济”优势,构建了空中智“沪”网。一方面,在“五角场”多条道路交汇处的交通秩序乱点,通过无人机可以及时发现实线变道、未依次交替通行等违法行为并固定视频证据,便于交警查处,提升道路通行效能。倪嘉辉说:“最终实现无论民警在场与不在场,交通参与者都能够遵纪守法,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针对轻微交通事故快处易赔“云端”办结,无人机提供了显著助力。当轻微交通事故发生后,在驾驶员双方身份信息准确、责任认定无异议的情况下,无人机能够快速到场,在空中一键拍摄多张照片并自动上传相关材料,相较民警到场处置,节约时效40%以上。“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一旦有事故发生,往往会占用一条甚至两条车道,极大影响了后续车辆通行,民警到达现场的时间也随之延长。”倪嘉辉介绍,“而无人机3分钟就可以抵达现场进行取证,也不需要事故双方再对现场拍照。”自杨浦交警在全市率先开展简易交通事故无人机全自动快处易赔应用以来,通过无人机协助处理的事故占远程处置交通事故总量的28%,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5%。
倪嘉辉在操控无人机 央视网记者 谢博韬 摄
在交通管理领域,无人机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2025年3月底,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高架支队部署建成了15座自动机库,实现了内环内高架无人机全覆盖自动巡飞。在每日高峰时段,高架支队围绕重点道路,通过“双机结对、循环制空”形式,组建了4组自动巡飞的无人机“最小作战单元”。巡飞过程中,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对无人机巡查拍摄的视频影像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并推送行人、非机动车闯禁、道路交通事故、道路抛洒物等异常事件。发现异常事件预警后,高架支队即时接管无人机切换至飞手手动操作模式,开展全程“伴飞”,并调派附近警力及时处置。
在上海奉贤,奉贤交管支队将固定翼无人机与多旋翼无人机协同配合,形成了“高空预警”“中空响应”“地面处置”的交通管理处置机制。其中,固定翼无人机单日巡航120公里,可实现180米高空全景高清画面实时回传,嵌入“非机动车、行人上高速监测”“高速公路抛洒物监测”“高速公路拥堵监测”“高速公路车辆低速行驶监测”等4类预警AI模型,形成“一次巡飞、多线程任务并行”的工作模式。
自2023年上海警方在全市试点应用无人机赋能交通管理以来,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重点赋能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区大流量地面道路的交通管理,形成了路况监测、事件处置、违法查处、隐患排查、施工监管五大类场景应用。2025年以来,上海警方利用无人机协助处理突发事件6200余起,执飞路段110警情同比下降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