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工智能标准密集制定 推动全球建立AI标准化框架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07:38:38 浏览7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IT时报记者 孙妍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全球AI产业对统一规范与协同合作的需求愈发迫切。标准作为通用的技术语言,对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晰AI国际标准的发展路径,以及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在AI工业领域的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是促进有序发展的关键。

7月26日下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人工智能标准化国际合作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指导,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主办,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合作承办。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以及领军企业的200余名嘉宾、代表参会,围绕技术标准制定、伦理治理、全球协作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推动形成具有全球共识的AI标准化框架。

标准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人工智能产业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在体系化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在论坛上提到,工信部已发布大模型评测软硬件适配等50余项关键标准,立项大模型、智能体、安全治理等70余项急需的标准,依托标准对国内外的主流大模型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的评测,引导30余款国产芯片与主流开发框架完成适配优化,引领产业创新。

据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建立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包括机器学习模型评估、自然语言处理、生物识别、安全和道德风险评估等标准,目标是在2026年年底前制定出50多个人工智能标准。“我们希望促进国际标准在中国应用,也鼓励中国专家与其他国家的专家一起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肖寒呼吁道。

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早在2022年上海就出台了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人工智能法规,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指导意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近几年,在政策法规的坚实保障下,上海构筑起产业标准生态,支持本市AI创新企业参与制定30余项国际标准、40多项国家标准。2024年以来,上海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参与率超过80%。同时,上海在重点领域标准先行,在具身智能领域率先发布《人形机器人分级分类应用指南》《具身智能语料库建设导则》等全国首批团体标准。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未来,上海将聚焦模型上下文协议、统一的通信接口、智能体互联协议等新赛道,坚持应用导向,加强标准研究与场景验证,力争提供更多上海方案。

在论坛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曹诚焕、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副局长比莱尔·贾穆西(Bilel Jamoussi)分别以“国际人工智能标准:构建信任推动创新,共创美好世界”“人工智能合作与标准化”为题作主旨演讲,强调国际标准对人工智能有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驱动人工智能创新、防范风险、服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未来将持续推进包容、普惠、负责任的AI标准体系建设,致力于让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公平地参与到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中。

CEN-CENELEC JTC21主席塞巴斯蒂安·哈勒斯莱本(Sebastian Hallensleben),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王孟颖,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林咏华,芯视界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全球AI感知数智中心(筹)执行主任鲍捷,西门子股份公司Operations Copilot全球负责人、数字化工业集团工业AI业务负责人迈克尔·施拉普(Michael Schrapp),巴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及联席主任Emmanuel Goffi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代表先后进行主旨发言,从人工智能国际标准、产业应用、伦理价值等不同维度凝聚AI治理与发展共识。

论坛上还发布了《人工智能科技伦理及科技伦理审查评估》《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应用治理实践指南》《全球工业人工智能导则》《智能体协议共建共享联合倡议》《促进金融机构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倡议书》《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十大卓越案例》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构建人工智能有序发展生态体系,为人工智能赋能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范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