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说 90% 的 “AI 智能硬件” 是伪需求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09:24:07 浏览4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 智能硬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 AI 手机、智能音箱到各类穿戴设备,市场上一片繁荣景象。然而,深入观察与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90% 的 AI 智能硬件或许只是看似光鲜的 “伪需求” 产物。

许多 AI 智能硬件在功能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以智能音箱为例,市面上众多品牌的智能音箱,其核心功能大多围绕语音交互、音乐播放、信息查询等。一家推出查询天气、设置闹钟的功能,其他品牌迅速跟进。这就导致大量产品在功能上毫无特色,消费者选择任何一款都无太大差异,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需求。没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消费者购买的意愿自然不高,所谓的需求不过是商家一厢情愿的设想。

AI 智能硬件往往与高昂的成本挂钩。一方面,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攻关,如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优化图像识别算法等。另一方面,硬件的生产制造也因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质材料而成本不菲。以早期的 AI 眼镜为例,其价格动辄数千元甚至更高,如此高昂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相比之下,传统眼镜价格亲民,且能满足基本的视力矫正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AI 眼镜的高成本使得其需求被极大抑制,更多是成为科技爱好者的尝鲜品,而非大众广泛需要的产品。

尽管商家对 AI 智能硬件的宣传天花乱坠,但部分产品的实际用户体验却差强人意。一些 AI 智能硬件的稳定性不足,例如某些智能门锁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识别错误、无法正常开锁的情况,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还有些产品的性能表现不佳,像一些号称具有强大图像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在实际使用中对复杂场景下的物体识别准确率较低,无法满足用户对精准监控的需求。当用户体验不佳时,产品就难以获得市场认可,需求也就无从谈起。

再看市场上一些 AI 智能硬件的发展历程,更能说明其伪需求的本质。如曾被寄予厚望的 AI Pin,凭借创新设计和 AI 交互功能推出时备受关注,但因电池续航短、设备过热、语音识别准确率低等问题,遭遇海量退货,最终公司被收购,产品退市。Rabbit R1 也宣称能通过 AI 执行任务,却因安全漏洞和功能缺失被评为 “半成品”,大量用户退货。这些实例表明,许多 AI 智能硬件看似前景光明,实则因无法满足用户真实需求,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市场上 90% 的 AI 智能硬件,由于功能同质化、成本高昂、用户体验不佳等原因,难以真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多只是商家制造的 “伪需求” 泡沫。在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只有那些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提供优质体验且价格合理的 AI 智能硬件,才有可能在市场中立足,成为满足真实需求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