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AI赋能的沙拉生产线有何“新鲜”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11:13:31 浏览2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21世纪什么最贵?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善于运用AI的人才,和人训练出的高质量AI。计算机专业海归硕士姜方俊,用自己的创业经历这样回答着。

5年前,姜方俊入局沙拉轻食赛道,躬身研发,联合高校训练AI,在行业内率先将AI引入产线,在沙拉之外、品质之上,筑起一条由数据垒就的“护城河”。他还在筹备一家无人餐厅,由机器人当服务员,“跟马斯克的新餐厅一样”。

“非常大胆的尝试”VS“业内AI先行者”

姜方俊生产沙拉轻食,是从研究制造设备开始的。他和在农机、加工设备领域具有传统优势的江苏大学合作,寻找专业的科技公司,定制了多条个性化的全自动产线。而产线研发出来后,整整2年时间,没有用于生产。

产线“没有用于生产”并不意味着闲置。每天,罗马生菜、罗莎生菜、芝麻菜、圣女果、胡萝卜等食材依然在产线上“川流不息”。它们的“任务”不是进入包装盒,而是当“模特”——产线搭载的高速高清相机为这些原料蔬菜拍照,再将照片数据投喂给AI设备,工作人员再从这些记录着不同“高矮胖瘦”、不同“肤色”的照片中选出模样“标致”、新鲜健康的蔬菜“标准照”,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AI设备形成一套科学稳定的分拣“审美”。

逻辑很清晰,而现实很复杂。来自田间地头的蔬菜,会带有草根、泥沙,会生虫;有些大体完好的蔬菜,会有一两片菜叶出现损伤、腐烂;有时因为工人的接触,蔬菜中会混入头发;又有时因分拣等因素,一堆绿莹莹的甘蓝里可能会掺杂几根紫甘蓝,就像在食堂打饭时,番茄炒蛋里误入了一粒相邻餐盒里的肉丁。

草根、泥沙、虫子、烂叶、错放的菜……对于生产加工食品而言,这些都算异物,也是行业里“令人头痛的难点”。实践表明,工人长时间挑拣菜叶,视觉会陷入疲劳,对烂叶、虫子等异物的反应会变得迟缓,甚至“自动屏蔽”,“放过”瑕疵品。

而经过数据训练的AI设备,能通过数据库里大量的“标准照”“异物照”,精准地识别出含有各种瑕疵的不良品,并将其从产线上剔除出去。经过充分的数据积累和模型训练之后,这条由AI“守门”的产线才正式投产。

目前,这套AI智能筛选机的挑拣准确率达到99.99%,每小时原料挑拣量超1吨,并且由于“出手”精准,使原料蔬菜的利用率相较人工分拣提高10%以上。“我们交付的产品,异物率在行业里是最低之一。”姜方俊说,“经过AI严选,只有高品质食材能留下。AI不仅能精准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效率高、表现稳定。”

AI火眼金睛、手到“病”除的背后,是数据库持续不断的积累更新。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菜,在不同的季节,叶绿素等的含量也会有所差异,从而在外观上呈现变化。从产线、设备研发调试到如今已投产数年,AI一直在进行数据学习,定期还会有人加以修正。

“这些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包含真实世界里蔬菜的千姿百态和各种异物状况的数据资产,是保障我们公司立足行业的最宽‘护城河’。”姜方俊是国内将AI技术运用于沙拉轻食生产线的先行者,推动行业从人工依赖向机器智能化转型。

为公司生产沙拉轻食的上海青浦工厂厂长赵建国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在他看来,用AI挑拣叶菜类蔬菜,在行业内是一场非常大胆的尝试。“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国际上最早出现的智选机是用来筛选粮食的,而叶菜有着不规则的外形、不一样的大小,又非常娇嫩,甚至比水果、茄果类蔬菜更难识别、分拣。”赵建国道出个中缘由。“得益于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我们跑通了这条路。”他说。

“上高科技”VS“究竟好不好吃”

沙拉轻食以食材新鲜天然、烹饪简单便捷为特点,是“厨房小白”也能自己动手做的饭。既然操作门槛低,大家还有必要专门购买沙拉轻食吗?

“单说洗菜,我们工厂洗菜和消费者在家洗菜是两个概念。”姜方俊介绍,沙拉轻食的原料蔬菜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3次筛选、4遍消毒清洗,每道程序不低于60秒,洗菜水要用5℃以下的冰纯水,操作环境还要保持无菌。原料蔬菜经过如此操作,异物、农残、大肠杆菌等通常已不见踪影,“安全质量甚至能超过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准”。在青浦工厂,每一份走下产线的沙拉轻食,都拥有自己的原材料检测和成品检测双重报告。“我们不是抽检,而是每份必检。”姜方俊说。

实际上,在姜方俊的公司里,数字和信息技术已经贯穿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

原料挑拣和成品分装环节,基本已实现无人化操作,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作业过程更加卫生、规范,产品品质“肉眼可见地”提高了。“过去我们经常收到客户投诉,退货率也高,每天都有几十包、上百包,现在一个月都退不了这么多。同时,客户复购率从20%-30%上升到了今年的60%-7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赵建国说。

保鲜和运输环节,和拥有世界一流食品工程专业的江南大学合作开发保鲜技术,全程冷链运输产品,并通过信息技术,在运输过程中实时掌握温度控制情况。

“再怎么搞创新、上高科技,最终都要落在消费者的感知上,落在沙拉轻食好不好吃、对身体好不好上。”姜方俊说,目前,工厂的沙拉轻食至少能保证出厂5天后依然新鲜,口感脆甜、不苦不涩,“这也体现了原材料标准和加工工艺水平”。

成本核算和订单测算环节,也有AI的参与。通过对产品的全链路数字化追踪,系统会自动生成每天的经营数据,并能清晰展示产品各环节、各原料的成本是多少。订单录入也是由AI完成的,AI还可根据收到的消费者订单量,来评估各种原料的采购量。

还有财务、电商营销、客户管理等业务,也都用上了财务云、客户云、ERP(企业资源计划)云……

从半自动化起步,到如今“AI上岗”,姜方俊的前方,还有一个“3.0版工厂”的目标——更高程度的自动化生产。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切菜、运菜、包装等环节还有很多技术难点有待攻克。”姜方俊一一说来,“现在虽然已有切菜机器人,但还做不到让菜自动来到刀下,还得由人工搬运。切完菜后,还要让机器学会按照不同产品的配方自动混菜、拌料。”

让整条产线像一个人那样,手、腿、眼、脑协同工作,对AI来讲还有一段距离。

而对于更长远的未来,姜方俊认为AI赋能生产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现阶段,AI的行业应用主要集中于替代人工、提高精准度。更理想的状态是AI具有思考能力,能与系统联动,比如电商系统里来了订单,AI就能自动排单,排好单后,产线就能自动生产。”姜方俊憧憬。

眼下,他正在研发筹备机器人餐厅,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在江苏常州开业,餐厅主营沙拉轻食,服务员由机器人担任,“跟马斯克新开的特斯拉餐厅类似”。

“窄小深重”VS“行业头部”

姜方俊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亲历过国外农业智能化与食品工业的创新实践,依托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思维和技术,他萌生了“像制造精密仪器一样生产沙拉轻食”的想法。

窄赛道,小产品,深耕供应链,重资产运营——通过实地跑市场、分析大数据、研究大趋势,从传统“码农”转型为农业科技创业者的姜方俊,在沙拉轻食领域,开始了一场“窄小深重”的前行。

几年时间里,姜方俊建起2座现代化工厂,在全国有了10大联盟基地,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基地种植总面积超3万亩,工厂年产沙拉轻食达1.5万吨。

从田间到舌尖,姜方俊努力用先进理念和技术,赋能最“土”的农业。“我们帮助开发智慧种植系统,使基地提升效率、降低损耗、减少病虫害。通过这套系统,我们也可实现对原料蔬菜的全流程追溯,助力蔬菜保质、保鲜。”姜方俊说。

姜方俊的主要精力仍放在产品研发上,给主打健康、营养的沙拉轻食的基底添加膳食纤维、蛋白质、优质脂肪。他总是自己研发产品的“第一个消费者”,有着减肥目标的赵建国,也靠着吃自家沙拉轻食减重20多斤。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姜方俊的公司成为多家知名商超、连锁品牌餐厅的供货商。2023年11月,公司的沙拉轻食品牌进驻电商平台拼多多,运营半年多后,由于品质、销量、服务等均达平台标准,进一步获得品牌黑标,如今已成拼多多沙拉轻食品类的头部商家。

一家成功的厂商,往往能带动产供链条上的多方共赢。该公司与10大联盟基地建立了合作包销模式,签订种植品类、种植方式、销售体量等合同,到了成熟季,只要蔬菜质量达标,该公司就全部收购代销,农户不必再为压价或“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发愁。青浦工厂里几十个品种的蔬菜,均来自这些基地。工厂员工既有周边居民、临近乡村的农民,也有来自河南、云南、四川、山东、江苏等的外省务工人员。

中国社科院大学2025年1月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显示,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主要承载者,互联网平台发展与就业民生紧密相关。以拼多多为例,截至报告发布时,平台商家数量达1420万家,在国内累计激发就业岗位5532.1万个。拼多多的农产品在线销售规模占平台总交易额的16.2%,在电商平台中位于前列,直接促使超30万新农人返回农村就业,间接带动超2000万供应链相关人员就业。

“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传统农业,这种创新模式生产的优质农产品,是‘千亿扶持’计划重点扶持的品类之一,我们也非常乐意为农业种植的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相关负责人称,该计划拟于未来3年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1000亿元,加码高质量电商发展建设,助推平台商家转型升级。

在短时间内从“刚入驻”干到头部,“钥匙”是什么?“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姜方俊说,“在好产品面前,运营并不那么重要——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记者王若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