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当AI遇上音乐,疗愈有了新“处方”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8 18:48:40 浏览6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舱”内景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一处绿意盎然的展台让步履匆匆的观众慢了下来——郁郁葱葱的草木间,电子瀑布飞流直下谷底,两位乐者一琴一箫现场合奏,似涓涓流水之音,与谷底淙淙的溪流声互相呼应、唱和,悠扬婉转,沁人心脾。一旁静坐的体验者随音乐超然物外,在喧嚣的会场享受起片刻安宁。这个名为《智能之镜:琴箫合奏疗愈音乐与实时脑电反馈的AI交互作品》的技术展品,由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打造,通过民乐演奏家的琴箫合奏、现场演唱与实时脑电(EEG)监测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动态反馈的“声音—意识”交互系统,让体验者置身于一个多维感知的虚拟现实声景音疗之中。或许观众也在好奇,科技何以散发出温度与温情?人工智能又如何转化为治愈力量?一时间,“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舱”展台前排起了长队。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出的“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舱”展台一景

作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结晶,“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舱”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既是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的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关于未来音乐形态、艺术赋能健康、科技服务人文的深刻对话。“艺术”“医学”“科技”——采访中,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灏反复提及这些关键词,令人对实验室更加好奇。

教研相长:AI赋能音乐疗愈的前沿突破

在当代科技与人文艺术的交汇处,人工智能与音乐疗愈的深度融合正开创一种全新的健康干预范式。“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通常为20Hz-20000Hz。在无形的声波世界里,频率是音乐与人体对话的桥梁。人工智能技术为音乐疗愈注入了革新力量。”刘灏说。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优质学科平台,2024年11月,国内首个聚焦人工智能音乐疗愈的交叉学科平台——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成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探索艺术与医学、科技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上海音乐学院的这一创举也标志着音乐教育正经历从“技艺传承”向“智能赋能”的范式革命。

在初期探索中,实验室聚焦技术研发、临床应用与社会服务等方向,通过科研与教学的双重路径,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音乐疗愈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应用,为个性化健康干预提供技术支撑与应用模型,构建“教学、创作、演出、研究”一体化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刘灏介绍,在学科架构体系建设上,上海音乐学院已于2020年设立音乐人工智能博士点,从2025年开始,打造了“人工智能音乐疗愈”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既是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未来艺术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义。

置身于实验室,手边的任何一个物件好像都暗藏玄机。工作人员随手拿起一个枕头展示,其平平无奇的外表下,是嵌入骨传导技术的音乐疗愈助眠产品;一个掌心大小的药盒,不仅有每日用药提醒功能,还能随时随地扫码进行每日的音视频疗愈。而这不过是这里的冰山一角。

该实验室设置5个功能区:高压氧舱与试听疗愈室、心理咨询与音乐康疗室、嗓音与试听声学室、预实验室与(研讨)准备室、移动脑电与生理指标采集室。一个覆盖数据建模、内容生成、场景落地的科研闭环跃然眼前。刘灏谈道:“音乐艺术与人工智能、医学的交汇点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领域。我们不仅要研究音乐如何治愈人,更要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让音乐疗愈更加精准、个性化和高效。”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音乐疗愈向精准化、个性化、普惠化转型”,基于这样的理念,实验室的创新成果捷报频传。

在人工智能音乐生成领域,实验室通过Max/Msp搭载DeepSeek端口融合波场合成技术与WFS空间音频算法,创建了首个“人工智能+神经声学”技术矩阵,为音乐疗愈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此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明星”,就是由此衍生出的全球首款集成“WFS+AI”技术的智能音乐疗愈舱。实验室团队创新构建了基于生理信号监测和AI音乐生成的定制化音乐疗愈系统,体验者可通过脑电波实时反馈、心率与血氧数据、个性化量表评估等多维特征数据,实时生成个性化的“音乐处方”。

产学研用:推进一体化社会服务模式

走出校园,实验室尽可能地延伸触角,践行着知识创造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幕前,全程没有一句旁白的主题宣传片《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向世界发出邀约。这段让人屏息凝神的音乐就由实验室量身打造,以古琴AI语料库的数字化采样为核心音乐动机,融合了竹笛、洞箫等民族器乐和自研AI模型。当琴弦震颤的泛音遇上数字脉冲,像是奏响了技术与文化的深度共创曲。正如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实验室首席专家廖昌永所说,音乐作为古老且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占据独特地位,其跨越时空、连接文化的治愈力量显著,人工智能正在数字时代重新诠释这份力量。在此次大会上,上海音乐学院还主办了“人工智能音乐疗愈生态论坛”,邀请数十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科技赋能健康的新路径,助力交叉学科协同创新。

“依托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优势学科,我们音乐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创新疆域愈发辽阔。如今,左手是人工智能技术,右手是应用场景,三位一体的大模型下,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音乐疗愈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观察的关键跨越,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迎接疗愈新机遇与挑战。”刘灏说。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出了一系列校医联合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团队完成了“180超慢跑研究”,发现180BPM音乐节奏与超慢跑心率高度匹配,创新性地提出了低强度高效率的全年龄段运动康复新模式;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开展了“音药协同”研究,探索不同音乐风格对药物吸收的创新影响与机制解析,尝试建立音乐辅助药物递送的理论模型;与华山医院共同构建音乐元素(音高/旋律复杂度)与神经响应(α波增幅、迷走神经活性)的映射图谱,探索音乐参数与神经机制间的关联,开发音乐疗愈效果预测模型,运用于中青年高血压治疗。

校医合作研究案例

此外,实验室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对于微高压氧舱中音乐人工智能空间音频声音疗愈系统的研究,入选上海市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与合作公益项目计划,让人工智能音乐疗愈走进西藏萨迦;推出“古韵疗心”音乐会,为都市人群构建可感知的东方美学疗愈场;参与助老“早上海”公益活动演出,赋能“银发经济”;借助音乐的情绪调节功能,开展中小学眼保健操音乐疗愈试点。

西藏萨迦古城艺术团与实验室团队交流并体验平原微高压氧舱WFS空间音频音乐疗愈系统

“古韵疗心”音乐会现场

同时,实验室积极实现校企联动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着重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由此也体现出上海音乐学院全新的战略布局。刘灏介绍,目前,现代化汽车声音疗愈标准、音乐疗愈枕头、新场古镇非遗音乐疗愈融合计划等校企共研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合作不仅能够加速AI技术在艺术产业中的应用落地,更能够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型艺术家”。

以“AI+音乐+医疗”的跨学科融合为战略支点,构建“音药共生”新生态,既是实验室的愿景,也是上海音乐学院迈出AI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探索与应用,更是教育理念与生态的系统性变革。正如学院建设实验室时的构想:围绕“科艺融合、人文筑基、生态共创”的核心理念,通过跨学科重构、实战化培养、产学研协同,塑造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的未来艺术家,在现代化AI的浪潮中实现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 冉丹(中国艺术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