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杭州西站的屋盖如云朵般徐徐流动,广州白云站的木棉花造型成为城市天际线的点睛之笔时,建筑早已超越了功能性范畴,成为承载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城市会客厅"。
如今,铁四院数智化事业部牵头,城地院、建筑院参与研发完成的“AI建筑外观设计系统”,正以科技为笔、创意为墨,重新定义建筑设计的边界。
AI建筑外观设计系统—生成
业务系统的“硬核实力”
这款系统并非简单的“绘图工具”,而是一套深度融合专业逻辑的“设计中枢”。其Web端V1.0版本构建了完善的功能体系,从自由创作到灵活修改,形成功能完整闭环。
AI建筑外观设计系统—首页界面
基于中国铁建智算中心的国产算力,搭配自研的微调模型和控制网络,可以实现国铁站房、城轨高架车站两类场景下的文本生成图像(“文生图”)、线稿生成图像(“图生图”)功能。
“文生图”功能可以在方案阶段快速生成造型发散的意向方案,拓展设计思路
“图生图”功能可以在方案深化阶段准确表达设计意图,输出高质量的表达成果,两种功能相辅相成,满足不同类型的生图需求
同时,系统内置了“智能工具箱”,涵盖智能扩图、高清放大、更换背景、智能抠图、局部重绘、风格模仿、细节增强七大核心功能,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全方位满足设计人员的图像编辑需求。
智能扩图
局部重绘
风格模仿
AI建筑外观设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轨道交通建筑领域的深度理解。研发团队构建了国铁站房和城轨高架车站两个大类,现代风格、传统形制、地域风格等10个小类的专业数据库及微调训练模型,涵盖从现代简约到新古典主义的10类不同风格。通过LoRA模型的训练,能精准识别悬臂屋面、金属铝板立面等专业元素,可以实现良图率≥92%,元素识别率≥95%的良好效果。
AI建筑外观设计系统—部分LoRA模型
设计效率的“光速进化”
传统设计流程中,一张国铁站房、城轨高架车站效果图的诞生,往往要经历“头脑风暴-草图推敲-反复修改”的漫长过程。数据显示,行业内高峰月需完成90余座车站设计,全年人工成本超400万元,效果图投入逾200万元,设计师常陷入“方案改十遍,甲方回原点"的困境。
而现在,设计师只需输入“现代主义风格、玻璃幕墙、对称构图”等关键词,上传一定深度的建筑底图,系统便能在每小时生成上百张高质量概念图,显著拓展方案设计思路。铁路站房方案意向方案生成及比选的时间,由以往的数天缩短至小时级,建筑外观表现重复性工作量减少50%以上,那些曾被机械绘图占据的时间,终于可以回归到创意构思的核心价值上。
落地生根的“创意果实
目前,AI建筑外观设计系统已在铁四院相关生产单位推广使用,累计生成300余张施工级效果图,覆盖铁路站房、城轨高架站等多元场景。
某高铁站房-AI生成效果图
某高铁站房-AI生成效果图
某高架车站-AI生成效果图
某高架车站-AI生成效果图
在AI设计的浪潮中,AI建筑外观设计系统以精准的算法、灵动的创意辅助和高效的渲染能力,逐步成为设计师的重要助手。它所带来的,不是设计的简化,而是让设计师有更多时间回归创意本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拓展建筑的想象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它将更深度地融入铁四院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全流程,用更智能的方式破解创意瓶颈,用更细腻的表达传递设计温度,绘制出更多超越想象的精彩蓝图。
原标题:《人工智能,让建筑设计绽放创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