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江苏省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近年来积极推动AI(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围绕“赋能产业、引领产业、服务产业”目标定位,打造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个国家级平台,建设江苏大学国家数字农业装备(人工智能和农业机器人)创新分中心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6个,集聚一大批智慧农业创新主体,在智能农机装备、动物电子标签、农用机器人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广泛运用到智能种植、精准管理、智慧农机、数字农业等方面,为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实践范例。
大田生产领域运用AI技术装备开展智能监测与生产。农情智能监测网络初步建成。江苏省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全省农业生产、气象、市场等数据,利用AI进行产量预测和价格分析,帮助农民优化种植策略。应用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全省“苏农云”平台接入474个土壤墒情监测站、1174台虫情测报仪、2万多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物联网设备,融合省气候中心精细化气象等数据,开展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应用,初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拓展一批“苏农云”土壤墒情、病虫情、远程指挥调度等智慧化应用场景,为稻麦重大病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等提供决策支撑。淮安大田种植利用智能眼镜结合物联网平台,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和及时防治。南通蔬菜产业基于市场分析模型,精准预测供需关系,减少滞销风险,帮助农民提高收益15%。智能技术装备加快推广。积极推广“智能农机+北斗导航+物联网”技术,提升大田“耕种管收”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省智能农机装备数量超15万台(套),巡田、植保等无人机数量超过2.3万架。江苏大学研制的“多臂高速猕猴桃采摘机器人”,作业效率从200—300次/时大幅提升至3100次/时,采收成功率和采净率超90%,在国内领先并广泛推广应用。常州无人农场利用北斗导航+AI路径规划,实现播种、施肥、收割全程无人化作业,降低人工成本40%。扬州围绕“管生产、善监测、促销售、算好账”,自主研发基于农业生产大模型的“AI智慧农管家”平台,推动产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已覆盖邗江区600多位种粮大户。徐州新沂市应用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作物生长模型,结合土壤、气候等多维度数据,优化播种方案,通过智能播种机等智能农机的应用,实现播种量减少至每亩20斤、亩产超1200斤目标。
设施栽培领域运用AI技术开展智慧化管控。“温室环控+智能水肥”加快普及。全省规模化的连栋温室、日光温室普遍应用了环境监测传感器,以及智能水肥机等装备,实现环境因子的自动实时采集、作物生长环境水肥药的自动调节控制,部分主体还开展了温室智能巡检机器人、采摘机器人的试验应用。盐城等地温室大棚通过AI调控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实现番茄全年无间断生产,亩产提升20%。精确调控模型不断熟化。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了环境和水肥调控模型,研发“智小农”设施果蔬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可根据番茄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需求,智能化调控温度、光照、湿度、水肥等,为作物生长营造最舒适的环境,在全省各地进行推广应用。宿迁(国际)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利用AI系统实时监测大棚环境参数,精准调控水肥供应并预测病虫害。镇江丹阳市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用智能算法实现环境调控、资源配置、生长预测、病虫害预警及质量追溯等功能,构建“数据+技术+产业”融合模式,食用菌产量提升10%、A级品率提高8%、成本降低5%。无锡滨湖区创新枇杷生长环境实时监测模型,解决丘陵地区枇杷种植冻害难题,单产提升15%,优质果率达92%。
畜牧水产养殖领域运用AI技术发展智能化养殖。在畜牧养殖领域,自动饲喂、层叠式笼养、智能环境控制、自动清粪等智能装备在全省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普遍应用,智能项圈、电子耳标、巡检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畜牧业上的开发应用也越来越成熟。天成集团、牧原股份等头部畜牧企业广泛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实时采集养殖舍环境数据,并识别畜禽本体健康状态及异常行为,准确预警疾病风险,减少养殖损失。南京深农智能未来牧场管控系统在江苏、山东等省份加快推广。扬州大学康源乳业生态智慧牧场获评农业农村部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国家优质乳示范牧场,实现奶牛养殖全过程精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在水产养殖领域,通过AI技术实现水产养殖的环境智能调控、资源高效利用、病害精准防控,推动传统渔业向智能化升级。全省规模化渔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现代设施渔业,加快推进水体水质环境感知、精准投喂等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部分地区还使用智能分级分选装备,对水产品重量、色度、风味等指标进行快速无损检测与数据采集。常州金坛区数字化渔场解决方案,创成全国领先的集渔业科技研发、标准化、智能化和绿色生产为一体的标杆性示范应用案例。
AI技术正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AI将在江苏农业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智慧农业发展支持力度,每年设立一批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项目,对于通过鉴定的智慧农业技术产品购置予以补贴,适当提高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和补贴比例。完善农业物联网布局,提升农村网络信号稳定性,保障AI设备和系统的数据传输,增加农业生产区域传感器的数量和种类,实现对农业环境、动植物生长状况等信息的全面实时感知,与省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持续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AI农业相关研究,强化“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核心技术装备创新研发,助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高校、企业与农场合作,鼓励农业AI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江苏农业的AI应用。
加大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开展教育培训,针对农民、农业技术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展多层次的AI农业课程培训,提高他们对AI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出台各类优惠政策,让懂AI、懂农业的复合型“新农人”回到农村创业就业,为AI赋能农业提供人才支持。
持续助力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实施农业生产作业,利用AI技术分析农田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制定精准的施肥、灌溉、植保等作业方案,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及品质。加强农业信贷和保险理赔服务,利用卫星遥感和AI灾害评估,实现快速定损理赔,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促进农产品营销与流通。加强市场预测与精准营销,运用AI分析市场数据,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帮助农民和企业制定合理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利用AI技术结合区块链等手段,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江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14期,原题为《促进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
作者:王建中(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