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高科技与产业化”可以订阅哦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能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阐述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针对性地提升策略,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
2022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等从5个维度阐述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为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的发展指明方向[1]。“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学智能化、个性化,将助推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已成为衡量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已变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01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紧迫性1.1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适应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数字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传统教师角色职能渐次弱化[2]。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描述,教师运用AI辅助教学系统、在线教育平台等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教学、智能辅导,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能,以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1.2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创新能力成为当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中的数字素养》研究指出教师的数字素养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影响。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师掌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并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02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2.1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
数字素养,即信息素养,指个体在数字环境中运用信息科技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创新和传播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2017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国内外许多高校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积极开展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工作。综合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应该熟悉网络信息检索、处理及智能创新应用,掌握数字技术进行教学信息和资源的获取、学情分析、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及时关注数字伦理,确保教学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同时,持续学习新技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2.2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
数字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属于教师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具体构成要素包括数字意识、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教学能力、数字素养与责任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教师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需求的核心能力。
①数字意识:数字意识是教师数字素养的基石。教师不仅具备对新兴数字技术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还要能理解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教育过程和学习体验,认识到数字技术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增强科研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积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和科研中。
②信息处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能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教学和科研信息,并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合。教师也能熟练地使用数字工具,如数据库、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等获取信息,以及运用各种软件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如数据可视化、设计知识图谱、文本编辑等,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至关重要。
③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教师利用在线课程、电子书籍、虚拟模拟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工具和平台,开展教学创新和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能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包括抽象问题、分解问题、构建模型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教师具备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教育环境。
④数字教学能力:数字教学能力是教师数字素养的实践体现。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在线教学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教育技术工具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络平台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学术交流、师生互动等。这些数字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⑤数字素养与责任:教师有效地获取和利用网络中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需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遵循数字伦理规范,在数字环境中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对法律的敬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教师还应当教育学生如何安全、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培养他们的数字素养。
03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在提升技术熟练度、教学理念、伦理安全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等面临挑战。针对于此,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3.1 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先行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至关重要的一环。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指出,教师数字素养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数字技术,以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和创新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对现有技术的掌握,还需了解对未来技术的预见和应用。
教师需了解并掌握智能教学系统,例如智能互联黑板、3D实验模拟舱等,以及数据分析工具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运用人工智能教学辅助获得学生学习反馈,进行数据分析、生成知识图谱,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学生评估和课程管理。为了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技术,高校需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工作坊,帮助教师熟悉最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提高教师使用兴趣和效率。技术培训不仅是实践操作,还应有理论学习,为教师建立系统的数字教学体系,更有利于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3.2 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在AI+教育的环境下,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教学。通过智能诊断系统,教师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识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探索新教学模式,运用如翻转课堂、虚拟实验室、数字人、混合式学习等达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效果,实现了对学生学习问题的精准干预[3]。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学校协同,高校可以通过案例分享、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的同时,还可以激发教师教学的创新思维。
3.3 伦理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包括技术应用能力,还涵盖了伦理与安全意识的培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教师需要具备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和伦理道德等相应的伦理与安全意识,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伦理规范,保障学生和个人的数据安全。
高校教师应了解和遵守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原则,加强伦理和安全教育,如尊重学生隐私、避免算法偏见和歧视,在处理学生数据和反馈时,应采取适当的数据保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以确保在教学中能负责任地使用AI技术。同时,高校应在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规范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以及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等对教师进行指导,并开设涵盖数据隐私、网络安全、伦理道德等知识的课程,加强教师在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3.4 评价与反馈机制的优化
高校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模式,建立一个动态的反馈系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能实时接收到学生、同行和教学管理者的评价,实时及更有效地获得教学反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等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优化评价指标,确保评价体系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基于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
04结语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高校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实现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统一。通过策略实践探索,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提高自身数字素养,促进教学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具备数字胜任力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且负责任地参与数字世界建设,更好地适应教育的新挑战。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砥,陈敏.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重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05):4-7.
2 周月玲,谢泉峰.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基于我国教师角色传统表征体系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21,(02):87-92.
3 贺相春,郭绍青.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创新的路径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09):31-38.

更多内容请订阅《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电话:010-62539166邮箱:hitech@mail.las.ac.cn
网址:http://www.hitech.ac.cn
全年12期,88元/期,全年订价1056元
邮发代号:82-741
刊号:ISSN1006-222X CN11-3556/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