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录:(文/陆天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智能机器人到自动驾驶汽车,从医疗诊断到教育辅导,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然而,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如何确定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以期为现在使用者提供参考。
一、人工智能的法律性质
人工智能的法律性质是界定其法律边界的基础。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工智能的法律性质大致可分为工具说、存在说、智能说和人格说四种。工具说将人工智能视为人类的工具,强调其工具属性;存在说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具有与人类平等的法律地位;智能说认为人工智能是具有高级智能的机器系统,应给予其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人格说则从人格尊严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工智能应享有与人类相似的人格权和其他基本权利。综合来看,人工智能的法律性质仍存在争议,但其逐渐得到广泛认可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
(一)隐私权:人工智能技术往往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个人数据,如姓名、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在缺乏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个人数据不被滥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应明确数据收集者的法律责任,确保数据不被非法泄露;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个人数据保护机制,确保数据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知识产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知识产权成果的支持。然而,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是否适用于人工智能尚存在争议。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应受到保护;另一方面,针对具有独创性和智力贡献的人工智能程序本身是否应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争议。
(三)责任归属: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事故或侵权行为时,责任归属问题变得尤为复杂。首先,应明确责任主体。在人工智能系统出现故障或误判导致损害时,应由谁承担责任?其次,应考虑责任分配问题。人工智能系统作为一种高度智能化的工具,其决策过程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算法,如何在责任分配中平衡各方的利益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问题涉及隐私权、知识产权、责任归属等多个方面。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法律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推动相关立法的完善,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考虑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要重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三是要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理解,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