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教论坛 |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设计——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为例

hqy hqy 发表于2025-03-01 15:40:04 浏览16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欢迎购买杂志精品书丛、2025年杂志、2024年合订本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设计

——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为例

倪 婷

摘 要: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往往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常常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影响了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行深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设计是从问题出发,以递进式问题为串线,层层推进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强调问题导向音乐欣赏的学习目标,围绕情感主线深化音乐审美体验,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使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关键词:深度学习;音乐欣赏教学;问题链设计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提问流于形式,导而不入。教师通常会问学生听了某一首音乐作品后的感受,且满足于学生程式化的回答。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音乐的初步感知阶段,缺乏对音乐的主动探索。二是提问缺乏生长,入而不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属于低层次认知水平的有关事实问题,并没有思考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师的提问缺乏生长性,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提问亟需改进,应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点化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且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概念界定

1.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特征。不同学习领域可以呈现不同的深度学习形式。音乐的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从思维的“深度”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接受。

2.问题链

本文中的“问题链”是指围绕音乐欣赏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困惑,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把几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联结起来,逐渐深化、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串起教学的全过程。

二、音乐欣赏教学问题链的设计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的音乐欣赏教学问题链设计是从问题出发,以递进式问题为串线,层层推进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音乐、深层次体验音乐和多维度感悟音乐,鼓励他们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深度思考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1.导向学习目标

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音乐欣赏学习时,问题的方向直接决定了音乐教学的方向,问题的质量也决定了教学是否合理、有效。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学科融合等方面来进行整体建构,科学设置问题链,即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根据问题探索知识内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

《飞越彩虹》这首曲子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旋律起伏,感知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存在和作用。教师首先抛出了对音乐整体感知的问题:“这首曲子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当学生说出对“旋律高低起伏”“节奏长短变化”印象比较深刻后,教师又引导:“歌曲通过怎样的旋律来表现飞越的?”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出了旋律线。老师继续提问:“同学们能找出哪些乐句有大跳的特点、表现出飞越的感觉?”“你能为这些乐句设计几个动作吗?”“这首乐曲里的飞和本单元另一首欣赏曲《飞翔的女武神》中的飞,有什么不同?”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会从旋律、节奏、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去分析音乐的曲调特点、风格特征等。教师设计的这串问题链,利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衔接,启发孩子们去逐一感受、体验、理解、表现、类比分析音乐的旋律特点,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围绕情感主线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类的情感世界。它不仅仅是一连串音符、旋律、节奏、节拍、和声等音乐元素的组合,更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因而,教师应围绕情感主线设计问题链,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多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和体验音乐,在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音乐审美体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阿细跳月》是一首彝族音乐作品,问题设计本着让学生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感知“跳月”的典型节奏,体验彝族的基本舞步,最后理解他们在节日的心情为目的出发。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乐曲情绪:“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纷纷表示乐曲非常的热烈、欢快,仿佛彝族人民在纵情欢歌,从而引出了火把节。之后,教师又继续用问题引导:“乐曲的主题旋律是几拍子的?”“你能跟着老师一起用跳、跳、跳、拍、拍的舞步表现5拍子吗?”“音乐主题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数一数主题变化重复了几次?”“每一次重复,乐曲的速度、力度、音色又有什么变化?”“你能用热情洋溢的彝族舞蹈来演绎火把节吗?”

围绕情感主线设计问题链,能够促使学生思考:音乐这么欢快、热烈,是哪些音乐表现要素在起作用?彝族音乐的特点是什么?整个欣赏环节,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音乐,运用律动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知彝族音乐的节拍特点,并能尝试用彝族基本舞步体验节拍韵律,表现对彝族音乐的感受。这对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3.立足学生经验

问题链的设计还应以学情为起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所教的内容转化为恰当、合理的问题链,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等,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链。提出的问题既不能是学生无法理解、无法解决的,否则整条问题链就断裂了;同时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失去了问题本身的意义。

在欣赏《关山月》前,教师问学生:“我们所认识的乐器当中,哪一件乐器是最古老的?”学生想到了古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教师随即介绍了比古筝历史更悠久的古琴,近3000多年的历史。“那我们就来听一听古琴的音色和古筝有什么不同?”教师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听完后,孩子们认为古琴音色更深沉、余音悠远。“那么你们知道这么古老的乐器,它的乐谱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吗?”看着孩子们很感兴趣,老师介绍了减字谱,并且举例了一处谱例的演奏指法。“你能根据老师讲的谱例指法,来解释一下音乐课本上标注的减字谱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破解”了曲谱中的多处问题。接着,教师放起了演奏视频《关山月》,孩子们边看边兴奋地模仿演奏,一招一式,郑重其事。此时,教师和着琴声朗诵起了李白写的古诗《关山月》。之后,教师播放了琴歌《关山月》,孩子们看着视频中演奏家边吟唱边弹奏的那种意境,更能品味出这首曲子所描述的戍边战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内涵。

立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设计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五年级时已欣赏过古筝曲《渔舟唱晚》,因此,当老师问起最古老的乐器时,他们自然想到了古筝。在比较、品味古筝、古琴的音色后,当教师介绍古琴的记谱方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后,再请他们来尝试“破解”书中的减字谱,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实际上,在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下,这个阶段最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引出学生真正的内在学习需求,在主动自我学习和建构中进一步去解决新的问题。

4.注重循序渐进

问题链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问题引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三个维度使整条问题链逻辑清晰、首尾连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在合作学习、个别学习中逐一解决问题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教师播放管弦乐作品《对花》的第一部分,提问:“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听完后表示是两件乐器交替演奏演奏,似乎在一问一答。教师顺势提问:“这首作品曲名为什么叫《对花》?”“你能听辨出是哪两件乐器在‘对花’吗?”“这两件乐器音色有什么特点”“你能跟着音乐模仿一下它们的演奏吗?”“你能用‘la’和‘du’来模仿乐器音色,对唱主题吗?”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了解了“对花”的曲式,区分出长笛和双簧管的音色特点。当听到双簧管出现时,教师带领男生模拟双簧管演奏;当听到长笛出现时,教师又带领女生模拟长笛的演奏。体验后,学生纷纷表示“对花”这种形式很有互动感,一问一答,不断交替,越唱越热烈。接着,教师完整播放乐曲:“这首作品由几段音乐组成?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从哪些音乐表现要素去探索?”学生从速度、力度、旋律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小组探讨,感受力度和速度变化对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情绪等所起的作用,认为音乐结构为“ABA”,且A、B两段音乐情绪完全不同,A段旋律欢快,描绘了欢腾热闹的场面,B段音乐轻柔舒缓,描绘了女孩子舞蹈的场景。最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再一次完整聆听全曲。整节课的问题引领、层层深入。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分析,将乐曲逐一剖析,在不断地感受、体验中享受着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美。

又如五年级《晨景》一课,老师从演奏乐器开始引导:“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什么?”(长笛与双簧管);“仔细听这两种乐器是怎么出现的?是同时还是交替?”(交替);“这种交替的演奏有没有发生变化?长笛与双簧管的交替在音调上有什么变化?”(作曲家运用了音乐中常用的移调,通过连续的调性上移,把旋律一步步往上推,力度不断加强);“这种变化又预示着什么?”(展现的是太阳缓缓升起的景象)。

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思考,所产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也会逐步深入。这种递进式的探究以及对新问题引发的再思考是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推动着他们思维的进阶。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链的设计是从问题出发,用问题引领学生的音乐学习,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给予足够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深层次地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让音乐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实现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凯瑟琳·坎普·梅休著.《杜威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版.[3]夏雪梅.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J].人民教育,2018,(01):61-66.

倪 婷 浙江省杭州春芽实验学校

(本文刊登于2021年第6期)

《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

   本刊申明:如转载本刊文章请联系授权   论文投稿邮箱zxxyyjy@163.comzxxyyjy2010@163.com词曲投稿邮箱zxxyyjy_gq@163.com资讯投稿邮箱zxxyyjy_gzhzx@163.com------------------------------------编辑:王欣怡复审:董楚玮终审:丁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