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图谱|关于知识图谱的几点学习体会

hqy hqy 发表于2025-03-02 04:21:20 浏览7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国庆假期期间,总结整理过一篇关于知识图谱的学习体会,对知识图谱的概念、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圈内朋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一个月又过去了,对知识图谱又形成了一些阶段性的新认识,这里继续整理输出。一、关于知识图谱的技术门槛如上一篇总结中所述,这里的“知识图谱”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概念,不同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概念。首先谈一谈我对知识图谱技术门槛的一些认识。第一次接触知识图谱是智慧树陕西分公司举办的一次暑期活动,之后又关注了超星公司特别是超星山东分公司针对知识图谱组织开展过大量的技术应用和案例分享活动。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员,对于知识图谱的关注点首先还是聚焦在技术和教育应用两个方面。在参加了学习和进行简单试用之后,发现知识图谱在技术应用层面应该对普通教师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如果说PPT是给多种多媒体素材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那么知识图谱则是给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讲,当前关于知识图谱的技术培训与20年前关于PPT设计与制作的培训别无二致,是一项可以普及化的技术。二、关于知识图谱节点设计的边界知识图谱的基础工作是添加节点和属性并建立节点之间的相互关联。世间万物是存在着广泛关联的,体现在知识上就是知识节点之间的广泛关联。理论上这种关联可以穷尽人类所有已知。但是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一个课程群,则需要有一个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上周四晚上参加的一次在线交流活动中,关于这个边界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认为需要尽可能的扩大知识图谱的边界,一种认为应对采用极简主义。两种声音都有相应的诉求,赞同尽量扩大知识图谱边界的同行,实际上是要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通过丰富的知识图谱让平台给学习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比如进行更加准确的学情分析,之后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指导、更加多元的学习路径支持等。而赞同采用极简主义的同行是观照了当前的实际状态,当前我们的课程绝大多数还是各自为战,远未实现共建共享。我觉得两种观点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现实,无关对错。三、知识图谱与大概念(或者核心素养)关于知识图谱对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除了在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点,那就是基于知识图谱(特指相对成熟的知识图谱)的学习为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迁移潜力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点上,仅仅是采用知识图谱对学科体系进行表征是无能为力的。学术上说的大概念或者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说通过学习形成的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品质。现实中的问题都是复合型的问题,往往不是某一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学科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进行的人为拆解。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只有真实性的学习才能有效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可见,这里所说的相对成熟的知识图谱一定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在现阶段,大家建设的知识图谱还远未达到这种水平,在本质上还没有突破单一学科思维,其成效也更多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对理想化(去情境或者少情境)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能力上面。当然,知识图谱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只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构成部分,通过虚拟和现实的合理分工是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四、知识图谱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学校教育中在非专门德育课中开展的德育工作,因为其涉及面广、占用时间多、对人才培养影响深远等特点,近几年在教育领域获得了较多关注。在根本上还是因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因为课程思政“火”起来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也可以迅速见到它的影子。在知识图谱的普及推进中,人们也开始关注知识图谱与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结合问题。理论上讲,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形式,甚至将来发展成为主流的课程形式,一定要研究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育人工作是存在规律的,育人的过程如何、育人的条件如何创设、怎样育人会更有效等都有据可依。对这些内容有了相对完整、深刻的认识以后,结合具体情境开展育人工作就会得心应手了。结合已有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看到先行者们已经开始基于OBE理念,在创建知识图谱的过程中分解落实课程思政目标任务。比如把专业知识划分为知识的结论部分、知识的历史部分、知识的现实应用部分,在后面的两个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推动育人工作。五、知识图谱的类型目前我们看到的知识图谱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1.学科课程知识图谱。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知识图谱,基本上是参照教材建立起来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是多门课程的组合,则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扩展。2.OBE课程知识图谱。这种图谱是基于OBE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反向设计而成的课程内容搭建起来的知识图谱。如果是多门课程的组合,则构建了系统化的OBE课程体系。上面两种知识图谱已经成为现实,且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实践。下面的几种图谱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概念或者已经有了初步实践,但是在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还有待于不断突破和完善。3.问题知识图谱。这种图谱是以一个相对系统的“问题”为逻辑起点(根节点)而搭建起来的知识图谱。各分支和节点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搭建。可以是从无到有全新搭建,也可以是关联已有知识图谱的某些节点而进行再次搭建。4.任务知识图谱。这种图谱的起点是任务或者项目,全部的分支和节点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或者项目进行搭建。与问题知识图谱类似,也可以全新搭建或者再次构建。5.素养知识图谱。这种图谱的根节点是素养,素养的形成与具体的内容没有紧密关联,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训练同一种素养。因此这类知识图谱相对于前面的几种图谱其结构相对松散、灵活。更多时候是基于前面几种完成的知识图谱进行搭建。6.生成知识图谱。“生成”是和“预设”相对的一个概念,如果前面的知识图谱都具有“预设”的特点,那么这种生成知识图谱则强调是在使用的时候临时生成的。可以预见,这是知识图谱是知识图谱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平台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创建和使用的一种知识图谱。在这里学习者只需提供“学习需求”,平台就可以推荐“学习方案”和“资源支撑”。熟悉课程论的同行们不难理解,上述几种知识图谱分类实际上是依据了不同的课程观。有的是目标导向,有的是过程导向。对于教育,我们有必要提供多种方案,有必要探索多种可能。

杨家岭校区体育场     曹殿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