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伦理:从理论到实践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伦理手册》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

hqy hqy 发表于2025-03-02 06:35:52 浏览22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VOL.2821

人工智能伦理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随着ChatGPT等一批创新应用产品相继面世,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进入了必须从原则走向实践落地的阶段。在医疗领域,科研、临床和教学已成为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的三大重要场景。但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同时带来了许多新的伦理挑战如何提升医疗人工智能系统的鲁棒性、可解释性、公平性与可信度?如何保护病人隐私?医疗工作者又该如何避免对智能技术产生过度依赖?

为此,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王延峰教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主席田梅教授牵头跨学科团队,开展了深入详实的调查和研究,形成了重要成果《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伦理手册》。《手册》于2023年7月7日上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创新与治理”论坛上正式发布!

以下视频来源于
FDU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伦理手册》宣传视频)

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玲主持了发布仪式。《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伦理手册》主编、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教授就《手册》内容与出版背景进行了介绍,王延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放射科执行主任张军

教授就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伦理治理的重要议题开展了对话与讨论。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伦理手册》是文理医工跨学科合作的结晶,是国内外较早将人工智能伦理从理论向实践落地的研究成果。《手册》汇聚了来自哲学、临床医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专家10余位,编撰工作历时三年多。

《手册》聚焦科研、临床和教学三大主要科技活动场景,通过全生命周期视角,系统分析了各场景下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的要素,与相关利益活动主体的交互中潜在的伦理风险,构建了一套“多学科知识综合—多方利益视角融合—多场景、要素交互”三位一体的伦理风险分析框架,为读者呈现了三大场景中关键伦理问题的全景图像

同时,研究团队通过梳理大量国内外人工智能与影像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政策法规及伦理指南,多次调研开发团队,走访多家医院,开展大规模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形成了政府、义务工作者、科研人员等多主体可实践、可操作的伦理指引

《手册》旨在提升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相关从业者与公众的道德敏感性,并为从业者提供一份全面、权威、易懂的伦理指南,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优势与风险,以在实际应用中更坚实地保护患者利益,更牢固地构建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以人为本”地融入医学影像领域,更好地造福人类。

最后,《手册》进一步结合伦理风险和最佳实践案例,并提供了重要议题的政策要点与前沿研究成果,对相关议题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伦理反思,激发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手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何积丰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伍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信息化部何萍主任等专家任该书委员会委员。

宁光院士为本书作序,并在序言中表示:“我相信,由王国豫教授主持编纂的《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伦理手册》将会成为相关议题讨论的重要起点,为推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人民的生命健康,促进医疗公平公正,造福人类作出贡献。祝愿该书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益颇丰,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推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进步和负责任发展!”

该研究团队还将持续深化此项研究,为国家和上海市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实践贡献更有力的支撑。

《手册》发布前,王国豫教授还参加了圆桌对话“生成式AI正在改变什么”,与企业和政府专家共同探讨新兴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学术顾问委员会 

主任:宁 光

何积丰、石谦、伍  蓉

何  萍、陈世耀、曾蒙苏 

主编

王国豫 

副主编

王延峰、田  梅

编委

瞿晶晶(执行)

王迎春、王祥丰、李郁欣

张娅、张军、吴爽

陈秋萍、孟令宇、何丽

杨亦逸、金博、曹国英

(按姓氏笔画排序)

转载自“FDU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