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工智能的发展亦如是。
近日,纵横股份参与的成都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人工智能平台”)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于去年7月中标,能够在众多一线城市队伍中脱颖而出,显示了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优势及产业集聚带来的十足底气。
项目启动会/图 来源:成都市大数据集团
人工智能平台建设项目是在成都市大数据集团牵头下,纵横股份与腾讯云、成都超算中心、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成都农商银行、四川长虹等企业组建成为“产、学、研、用”联合体队伍,彼此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西南地区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力。
激活AI在工业无人机领域的应用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2021年7月,工信部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公布了“2021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应用场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标名单。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众多一线城市纷纷派出代表队伍参与竞争,成都队伍突出重围成功中标。
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将建设成都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基础平台、成都人工智能训练测试数据资源库、成都人工智能特色场景、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对接子平台、围绕人工智能揭榜任务的测评环境、面向不同类型的人才实训环境等。
项目启动会/图 来源:成都市大数据集团
人工智能最大的活力在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吕燚认为,公共服务平台已构建AI基础服务能力为依托,选择了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无人机、家电、口腔等作为应用领域,可以更好地促进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纵横股份第一时间成立了以董事长任斌为负责人的项目小组,将依托人工智能平台和成都雄厚的航空资源,充分激活人工智能在工业无人机领域的应用。在为期两年的建设时间里,纵横股份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应用,牵头构建面向无人机行业的公路遥感开放数据资源库;设计并论证面向工业无人机的人工智能揭榜产品的测试环境的建设方案;应用场景及行业应用及案例等。除此之外,纵横股份还将承担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对接、建立中小企业应用场景、中小企业领域案例宣传推广等项目。
数据先行,打好人工智能的基石
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是数据、算法、计算能力。最艰难的步骤往往是第一步:获取数据。有了大量数据,作为深度学习的资料,计算机才能从中找出规律,海量数据加上算力的支撑和算法的突破让人工智能获得突破、走向应用。
当前进展阶段,纵横股份提供的无人机遥感原始数据资源库收集量已达38TB,主要包含光电吊舱、激光雷达、正射影像等多种无人机载荷数据。这丰富的数据背后,是纵横大鹏无人机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的飞行,也是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市场驱动实现的产品创新和迭代。
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纵横股份推动了工业无人机在智慧城市、森林防火、电力巡检、智慧空管、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常态化运维”。比如纵横股份在北川小坝镇构建了“5G+无人机”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了智慧无人机在巡检、安防、执法、搜索、救援、农业等多个场景中的应用。
此外,早在2020年,纵横股份承担了“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系统建设水利专网与视频监视项目”,为全国水利领域首例空地一体实时流域管理系统,成为长距离大面积固定部署常态化监管的有利探索。该系统建成了无人机移动视频与固定视频相结合的视频监视系统,为河道和堤防工程强监管提供信息支撑,提高工程管理智能化水平。
发挥“头雁”效应,是纵横的担当
如果说承担人工智能平台建设项目,是成都的担当;那么在工业无人机领域发挥“头雁”效应,则是纵横的担当。
作为工业无人机领军企业,纵横股份早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发展前沿赛道。2021年推出的CW-15二代无人机,兼具智能化、平台化、工具化等特征,引领工业无人机迈进了2.0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纵横大鹏无人机,必然会成为行业基础工具,与万物互联,形成空地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森林防火、电力巡检、智慧空管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常态化运维,推动实现低空空域的价值化和商业化。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智慧的大树,泡沫的虚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未来,纵横股份将借助人工智能平台建设项目,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无人机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无人机智能化发展的道路,进而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加速发展。
让我们携手向阳,静待花开。
编辑 - S.L.Q主编:H.G.Q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