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最心酸的事不是夫妻吵架、孩子学差,而是把日子过反了 女生“全损课本”走红,自认为是清北的苗子,老师:自我感动罢了

hqy hqy 发表于2025-03-03 18:34:12 浏览18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它的生存策略,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加强叶子和根茎。叶子用来制造能量,根茎用来存储能量。不能在外部增长,就先在内部增强。然后,等,一直等,等到威胁过去再开花。

——刘 润,《读者》2025年第4期

前段时间,看过一段引人深思的视频。

12岁的北京男孩西瓜用坚定的声音,讲述了他心中的理想妈妈。

他认为:

第一,妈妈应该是好看的。妈妈为了好看,会把很多时间用在自己身上,更多地关注她自己而不是孩子。

第二,妈妈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价值。她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给孩子以指引。

第三,妈妈应该有界限感。她更多的是给孩子支持和尊重,为孩子创造条件,这样的教养条件下,孩子根本叛逆不起来。

第四,妈妈应该是快乐的。妈妈快乐,孩子的状态才是松弛不紧绷的。

西瓜的话,正是许多孩子的心声。

总结一句话就是:

妈妈的目光要更多地关注在自己,而非孩子,把自身的能量池蓄满,才能稳住全家,把日子过得更好。

现实生活中的妈妈,往往把日子过反了

在我们的观念甚至共识里,似乎有了孩子,妈妈就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否则就会被扣上“不是好妈妈”的帽子。

所以,绝大多数妈妈从有了孩子那一刻起,就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孩子身上。

小时候,孩子哭了、笑了、饿了、拉了、尿了,每个小动作都牵动妈妈的神经。

孩子上学时,孩子有没有被欺负,上课专心听讲吗,测试成绩怎么样?无一不让妈妈忧虑。

孩子长大后,妈妈又开始为孩子找工作、谈朋友耗费心神。

然而,满心满眼都是孩子,再也看不见自己的妈妈,在不经意间将日子过反了。

过度担心、过度干涉、过度牺牲不仅费妈,也偏离了原本松弛自然的亲子关系。

①过度担心,让孩子畏首畏尾

表妹的儿子贝贝从小就喜欢尝试新事物,但每当他迈出探索的步伐,表妹总是担心他受伤或犯错,于是不断地提醒、干预,甚至阻止。

比如:

当贝贝尝试自己骑自行车时,表妹紧张地站在旁边,时刻准备冲上前扶住他,生怕他摔倒。

当贝贝想要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表妹又担心他会紧张忘词,发挥不好,而试图说服他放弃。久而久之,贝贝变得越来越胆小,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

他不再主动尝试新事物,甚至在面对一些简单的挑战时也会犹豫不决,畏首畏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表妹的过度担心实际上传递了一种“焦虑”的情绪给孩子。

孩子会感知到这种情绪,并逐渐形成“我不行”、“我会失败”的心理暗示,从而抑制了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来源:视觉中国

②过度干涉,压榨孩子的生长空间

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多,因此她们最喜欢为孩子“出谋划策”。

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参加什么活动、选择什么兴趣班,大到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工作、谈什么样的朋友,妈妈都要全程参与。

孩子几乎没有自主决策的机会,他的意见和想法总是被妈妈忽视或轻易否定。

渐渐地,孩子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什么决定都不得不依赖妈妈,被动地成了寄生在妈妈身上的“寄生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

想要真正为孩子好,妈妈就要管住过度干涉的手脚,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决策、去探索、去创造。

唯有如此,进入社会后,面对复杂的环境,孩子才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更好地适应独立的生活。

③过度牺牲,情感极易失衡

过度牺牲的妈妈,在情感上更容易陷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因为过于专注家庭和孩子的需求,她们常常会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与个人成长,长此以往,情感的天平就会受到影响。

就像电影《春潮》中的妈妈纪明岚,将所有精力用在照顾家庭和教育女儿上,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因此她经常陷入一种“自我牺牲”式的感动中。

如果女儿有不合她心意的举动,她就将对婚姻和丈夫的怨恨都发泄在女儿身上。

她会歇斯底里地咒骂女儿,甚至故意揭露女儿不堪的一面,导致母女关系裂痕斑斑。

卢梭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而过度牺牲式育儿包含了以上全部。

过度牺牲自己的妈妈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期望得到更多的回报和认可。

而孩子可能因为无法承受这份沉重的爱而感到压力重重。

这种失衡的情感状态,不仅不利于妈妈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家庭中,最该被富养的是妈妈

有种说法:妈妈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针,妈妈幸福,日子就会和顺。

因此,一个家庭需要达成一种共识,保持一种观念:

最该被富养的,正是妈妈。

请支持鼓励妈妈去做喜欢的事,当然,妈妈也要解放思想,学会放手。

①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自我价值感

很多妈妈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爱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的长大,她会感到越来越空虚和不满。

此时,妈妈最好的选择是重新找回自我,重拾以前的兴趣或者培养新的爱好,如绘画、瑜伽和阅读等。

就像《玫瑰的故事》中的女主角黄亦玫,即便已到不惑之年,仍能追逐心之所向——学开飞机。

通过这件事,她不仅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也提升了自己的价值感,为女儿树立了不惧年龄、勇敢追梦的榜样。

在追梦的过程中,妈妈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再时刻关注和担心孩子,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家庭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与温馨。

来源:视觉中国

②学会放手,给足孩子成长空间

英国心理学女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适时放手,给足孩子成长空间,才是妈妈给孩子真正的爱。

例如:

学业上,不要过度干预,让孩子自主选择方向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上,不要一味强加,让孩子自由发掘内心的热爱,享受追求梦想的过程;

社交上,不要过分保护,让孩子自发探索人际交往之道,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当然,学会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妈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

同时,妈妈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足和失败,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的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与孩子“课题分离”,是每个妈妈当下要学习的必修课。

课题分离,就像是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一场美丽舞蹈。

妈妈是那位优雅的引导者,而孩子则是那位逐渐长大的舞者。起初,妈妈紧紧牵着孩子的手,教会他舞步与节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需要学会独自旋转、跳跃,去演绎属于自己的舞蹈。

这时,妈妈便需要适时地松开手,站在一旁,以充满爱与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自由地舞动。真心希望妈妈们,爱孩子的同时也多爱自己一些,与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

期待我们都能成为勇敢、自信的妈妈,活出更加饱满、热情的美好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