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3246 阅读时间:9分钟
从印刷机到电灯泡,从珍妮纺纱机到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突破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面对每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公众、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紧随其后——变革创造机遇,然而一个全新的领域的产生往往也就意味着无序的跟随。
现在,人工智能 (AI) 站在了时代的分水岭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飞速发展,既带来了进步和挑战,也引发了公众对潜在风险的担忧。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首席研究员Carol Soon博士说:“人工智能并非创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一直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生成模型。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主要是在发展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和预测性人工智能 (predictive AI)。”
“然而,ChatGPT、Bard 和 Midjourney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利用从训练数据和提示中学到的知识,创建新的文本、图像和视频。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技术的成本很低,甚至不需要成本,连普通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尝试和使用这些技术。”
2023年,ChatGPT 所属的公司 OpenAI 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和董事会动荡,而美国的娱乐业则因演员和编剧罢工而陷入瘫痪,因为他们担心人工智能会影响生计。与此同时,政治家们试图寻求监管共识,而技术专家们则警告说,人工智能出现差错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甚至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美妙新世界还是虚幻乌托邦?
与所有技术突破一样,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有人会笑到最后,也有人会成为彻底的失败者。人工智能有望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生产力,取代商界和法律界的后勤和行政人员,通过复杂的分析和原型设计简化医学研究,帮助整个行业实现智能数据驱动决策。

许多国家都敏锐地嗅到了这些潜在的积极影响。2019年,为了更好地在国家层面上利用技术,新加坡发布了首个国家人工智能战略 (National AI Strategy),以增加技术使用,实现经济转型。此举促使新加坡成立了150个研发团队和900家初创企业。2023年,新加坡推出了《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 (Singapore National AI Strategy 2.0, NAIS 2.0),以寻求在该领域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也有许多人对人工智能表示了担忧,其中包括参与开发人工智能的专家。最近从谷歌离职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先驱Geoffrey Hinton警告说,社会必须正视“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的生存危机”。
Soon博士说:“人工智能技术在简化任务,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对个人和社会构成了威胁,如诈骗、侵犯隐私、获取私人数据以及大规模制造并传播虚假信息。”
公众也应对AI换脸保持警惕。此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Lee Hsien Loong) 曾对此发出过警告,而在四年后,他的形象就出现在了虚假广告中用来宣传“加密货币”。其他潜在问题,如欺诈和选举干扰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还会改变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对劳动所得和经济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全球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监管
当下,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追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步伐,但有迹象表明,世界各国都逐渐意识到了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影响。
最近,在一场于英国举行的高级别峰会上,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 (Rishi Sunak) 宣布,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和英国达成了一项协议,将在8家顶尖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模型发布前对其进行测试。不过,一些批评声音认为这种做法主要是在作秀,而不是在展示实质内容。

为了给本国的科技公司提供指导,新加坡于2019年制定了不具强制约束力的《人工智能监管模式框架》(Model AI Governance Framework)和 AIVerify 工具包。今年1月16日,政府宣布,将以该框架为基础实行一个新框架——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模式框架(Model AI Governance Framework for Generative AI)。目前,政府正在从国际上征求对新框架的反馈和意见。
此外,2023年12月,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达成了临时协议。该法案将在促进创新的同时,确保高风险人工智能不会影响基本权利、民主、法治和环境可持续性。
在努力跟上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同时,监管机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管。Soon 博士说:“监管应采取硬性和软性相结合的方式。硬性监管指规则和法律,而软性监管则包括认证、行业规范、指导标准和许可要求等。澳大利亚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hics Framework)、中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Ethical Norms for New 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日本的《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社会原则》 (Social Principles of Human-Centric AI) 就是一些很好地例子。”
监管现状:人工智能的必要约束
该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是一项错综复杂的议题。如果监管过于严厉,可能会将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反之,如果不加控制地推广一切能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技术,就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新加坡拥有蓬勃发展的创业文化,并以支持技术创新而自豪。正因如此,和别的国家比起来,新加坡更应该慎重地对待人工智能。

Soon 博士说:“从资助研究计划、成立咨询委员会、制定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到创建验证工具包,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发展和使用人工智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预测并尽量减少人工智能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潜在危害。”
她还指出,在制定法规时,应尽量在监管不足和过度监管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监管不足会给个人、组织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但过度监管又会扼杀创新,导致竞争环境失衡。”
然而,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监管可能会引发人工智能军备竞赛。问题在于,是否需要一种全球性(而非区域性)的监管方法——就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样,来确保人工智能竞赛不会出现争夺霸权的局面。

Soon 博士认为,虽然目前还不可能达成全球共识,但将主要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可能是重要的一步。
“虽然全球都充斥着各种挑战和争论,但我仍然认为达成共识是可能的。它不一定是全球共识,但一定是众多参与者的共识。经合组织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制定的人工智能管理原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该原则包括: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和福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可解释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问责制。迄今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同意采纳这些原则。除了不断鼓励创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外,新加坡还积极参与有关人工智能的全球讨论。例如,新加坡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组织 (Global Partnershi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PAI) 的创始成员之一,并且正在与其他国家讨论如何统一监管人工智能。”
创造和谐的创新型人工智能环境

人工智能究竟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关键始终在于能否建立和谐的创新-监管关系。
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放任人工智野蛮生长,它可能会被肆意用于传播虚假信息,混淆大众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同时浪费掉大批劳动力。
但是,如果能制定并实施全球统一标准,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带来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医疗创新,精简现有的商业实践,并为提高创造力和解放生产力带来新曙光。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2024年1月23日,星期二
作者:Global-is-Asian Staff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