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2月26日上午,“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应对之策专题研讨会”在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校党委书记金一斌出席会议。会议由院长余旭红主持,副院长沈浩、曹晓阳、韩绪、夏文莉出席。阿里巴巴设计委员会秘书长、阿里国际设计中心副总经理江一帆,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相关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专业领域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讨会现场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开源模型的推出,正在加速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艺术教育也在其中受到深刻影响。AI技术为艺术教育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工具的应用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如何重构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如何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等问题成为本次研讨会关注的重点。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许江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二十五年前,世纪之初,我们即提出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传统艺术语言与新媒体语言、严肃人文关怀与时尚娱乐潮流的互动共生的境域问题。现在,这个境域并没有变,但是因为Deepseek的横空出世,形势更为严峻,文思的便利和压力同时迫在眉睫。
Deepseek作为一种语言和信息的处理工具和系统,已超越了简单的语言重复与信息复制,发展为一种像人脑般的应答思考、写作与绘制方式,达到了某种超乎人脑的睿智和反思。它以语言重组迭新诞生的基本方法来思考问题,自觉地整合信息系统,迅速给出令人惊讶的应答。这种应答的逻辑思考甚至超过了个体人脑的能量,而在悄然之中改变着今日常人的文化生活。
Deepseek作为一种人工智能,它仍然还是一种语言和信息的处理工具和系统。但它的能力已远超一般的语言的收集、归纳、整理的范围,而进入一种如人脑一般的应答、思考、写作、绘制的方式,达到某类近乎人脑的睿智和反思。它以语言重组、叠新、串生的基本方法,来思考给出的命题,自觉地整合信息系统,迅速地给出缜密的应答。这种应答的逻辑思考甚至超过了个体人脑的能量,而在悄然之中改变着今日常人的文化生活。所谓AIGC,更是令人惊诧的图像生成,这几年已经形成设计创作与设计教育的重要工具和重要平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从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中清晰地感受人工智能的到来及其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无所不能的工具和系统,这种人工智能,是由算力来达到。算力是什么东西?它与我们以感受、抒情、想象为现场的生命智性有什么关系呢?这实在让我们匪夷所思,却又不得不勉然接受。它的可计算性所改变的似乎不仅是阅读、应答、处理的途径和方式,更是我们的这些相关能力的本身。我们的感受力和思维整体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深探”(Deepseek)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可计算性导致逻辑思维的性能。这种逻辑推理的精密计算为它的应答提供了适配广泛的思维框架。这种框架,包括了历史与沿革、现场与焦点、问题与措施、考据与求证等等思考的向度,并自如地在诸般问题中穿梭行走。这使得它在语言的斟词酌句和精细上,在资料的整理和考据的推理上,把握有度,应用自如。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曾与Deep Mind的CEO讨论过相关问题。后者说他可以在三个月内造一个托尔斯泰。但石黑一雄对此深表怀疑。他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并不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更在于其背后深刻的人性洞察和悲天悯地的情感共鸣。而AI难以原生地捕捉到人类情感的微妙之处,尤其是像托尔斯泰那样深刻的情感和思想的洞察。正如Deepseek写的诗不缺少对仗和音韵,却缺少真生活,缺少伤感与愁绪的原痛。这促使它不善于提问,而善于回答;不善于原创,而善于相仿的重写。
我们可以列举出人工智能的种种优势和不足,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种强大的技术潮流,我们应当执守两个方面的基本立场:一方面我们不能乱了方寸,要坚守我们该做的事情,坚信人的主体性力量和创造力。艺术是一种动手、动口、动脑、动身的实操训练。它牵连着人与自然、与本源的联系。这种本源的意义让人的心性葆有原生而生生不息的洞察能力,进而让心灵不断地趋于自由与超越。我们不能让这种自由和超越受着包括技术在内的任何控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害怕,要积极面对技术的发展。AI的影像生成和视频生成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它很容易让我们的孩子陷入其中,因为它太方便了,太好看了,太有能量,太容易让人沉浸在技术的实用中。然而,我们应该用优质的理性和知识来养育这些正在成长的“婴儿”,帮助他们实现应有的自信和判断力,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最后,重复二十年前常讲的一则寓言,在电灯初现的时代,一位哲学家他不让家里用电灯,坚持点蜡烛,风吹来,吹灭了烛光,将蜡烛吹落地上,他像狗一样趴在地上找蜡烛,妻子过来,拉亮灯光,他发现蜡烛竟在他的脚边,他检起蜡烛,若有所思地说:“灯光的妙用在于,它帮我找回了蜡烛。”科技的目标注定是让人找回心灵的烛光。
金一斌强调,本次会议的核心在于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探索艺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路径。他指出,在AI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变革应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既要守护千年文脉,又要积极拥抱技术革新,其中关键在于“艺术+科技”,而非“科技+艺术”,即艺术应主动融入AI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主导。
他提出,各专业需全面提升AI素养,推动全员参与。为此,学校将成立专门小组,制定应对变革的具体措施,并在教学、大数据平台及工具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他认为,此次会议正是学校践行“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主旨发言


杨奇瑞:“守正创新:艺术革命、学科重构与青年使命”
杨奇瑞以《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美院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报告》为纲,回顾了18年来深耕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历程。他结合世界范围内的五次“艺术革命”脉络与AI革命的本质,深入分析了AI对传统艺术学科的挑战,提出了中国美院的七维改革路径,涵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他呼吁坚守人文精神,通过《AI艺术宣言》等形式,捍卫艺术的情感温度与批判精神。杨奇瑞强调,中国美术学院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既需守护千年文脉,更应主动引领变革。未来十年,通过学科重构、人才升级与青年赋能,中国美院将打造“东方智慧+数字文明”的全球艺术范式,证明人类创造力在AI时代的不可替代价值。艺术永不消亡,唯形态常新;技术终将褪色,唯人文永存。
于朕:“借假修真·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
于朕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及其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他指出,AI的快速进步正在改变教育模式,尤其在艺术创作和跨学科应用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艺术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从课程开发与更新、提升学科交叉深度,到建立防止技术主导创作的艺术智性评价体系。此外,他还强调通过加强伦理教育、完善人才孵化体系,共同推动“以艺术智性牵动人工智能,用艺术开启下一个超人工智能时代”的目标。

杨树
杨树:“AI浪潮下的艺术使命”
杨树从图灵的可计算性与不可计算性理论入手,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问题及其对艺术的影响。他指出,尽管AI技术通过计算解决了许多可计算的问题,但仍存在不可计算性,且AI的“黑箱”问题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他强调,创造力的价值在于某些问题必须依赖直觉和人类洞察力,而非机械计算。“今天我们追求计算机强大的算力和十倍、百倍的计算速度,却忽视了图灵在苹果树下独自沉思的价值。面对AI技术的狂潮,我们应当为年轻一代找到一种心灵的安顿,从AI素养抓起,为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今天,‘艺术代宗教’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人工智能也赋予了艺术新的使命:在算法的海洋中,打捞属于人类的珍珠。”
姚大钧:“AI时代的文化艺术策略”
姚大钧通过录制视频分享了他在艺术教育中的AI实践经验,并分析了AI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他强调,必须严肃对待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并从长远角度审视其影响。AI不仅仅是工具,其冲击是深远的,可能削弱人类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甚至影响艺术创作的真正目标。他指出,AI正在逐渐外包人类本应自己学习和积累的能力,这将导致人们的动手能力大幅下降,甚至连使用电脑和软件进行创作的“动手”能力也在减弱。同时,AI的介入对人类心智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姚大钧提出,艺术教育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策略,不应单纯依赖AI工具,避免技术主导创作,同时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建议成立AI与艺术策略研究小组,规划长远发展,并警惕“AI代美育”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讨论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陈正达
陈正达强调,讨论人工智能影响时应从学校发展的更大维度出发,特别是教育如何应对AI工具思维的引入。随着社会和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关系。他指出,AIGC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文本、图像、影像生成的变革,但由于其基于已有数据,缺乏对现实的感知,导致艺术创作表皮化、缺乏深度。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下,需思考如何将AI作为设计学科的核心方向,抓住杭州科技创新的机遇推动学科发展。同时,学校应谨慎面对AI对教育的冲击,特别是伦理和学科差异化应用方面,需要制定精细策略。
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 谷丛
谷丛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种类型:1.艺术创作与辅助生成,利用AIGC技术辅助创作和设计;2.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通过AI设立虚拟教师和助教,改进课堂教学;3.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支持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他建议,设立重点专项,推动AI+艺术教育的持续研发与升级;建设美院自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整合外部资源,提升AI功能与支持;为教师配备AI助教,学生配置虚拟教师,建设个性化知识库,提升教学互动;设置AI专项课程,在设计学、戏剧影视等专业中引入AI工具,鼓励师生学习和应用AI技术。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 俞同舟
俞同舟指出,AI时代为学生带来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应用上,学生能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缩短创作周期并获得社会认可。同时,AI的应用加速了创作循环,包括获取低价模板、开源节流、AI代理与数据交互等方面,推动了艺术创作的效率提升。AI还使得文明边缘的探索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利用AI进行合成数据和拟态创作,探索学生艺术创作中尚未触及的领域。研讨会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历来重视两个AI(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互相滋养与开启。2023年学校毕业展主题定为“大脑花园”,提出“与AI一起进化”的主张,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和艺术教育关系的基本立场。2024年学校成立全国艺术院校首家AI中心。今年,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的开设,推动已有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内容升级和开放共享,提高师生的人工智能综合素养,在拥抱技术赋能的进程中捍卫艺术教育的主体性与原创精神。 文字整理 |泮丽娜 仇朝樾 摄 影 |申 博 编 辑 |袁瑾妍 韩 烁 责 编 |周 慧 审 核 |方 舟 韩 亮 胡沂佳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