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国际人工智能峰会暴露出世界主要大国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存在深刻分歧。
1. 新动态(What’s new)
峰会导向转变:以往的人工智能峰会着重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生存风险,而巴黎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出现了转折。法国和欧盟不再将重点放在严格的监管措施上,而是转向通过投资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与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
全球共识难达成:在此次峰会上,美国和英国拒绝签署关于全球治理、军事人工智能和算法偏见的关键协议。美国尤其反对全球人工智能监管,认为过度限制会阻碍经济增长,国际政策应优先关注更紧迫问题。这表明世界主要大国在人工智能监管方向上存在严重分歧,难以形成统一的全球监管策略。
2. 峰会讨论的政策声明(How it works)
政策声明内容:
第一份声明:呼吁各国制定人工智能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责任,并确保技术能公平地被大众获取。此声明旨在平衡人工智能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多方面需求。
第二份声明:鼓励采取保障措施,确保企业和国家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时,能公平分配成果,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同时防止在招聘和管理环节出现算法偏见。这体现了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平和劳动者权益的重视。
第三份声明:主张对完全自主的军事人工智能系统进行限制,强调在战争场景中必须有人为监督。这是为了避免军事人工智能系统不受控制地运行,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各国对声明的态度:
美英拒绝签署:美国和英国对这三份声明均拒绝签署。英国政府发言人认为声明在人工智能治理上不够清晰,无法有效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美国副总统JD·万斯则批评欧洲对人工智能的“过度监管”,还警告不要与中国合作。这反映出美英在人工智能监管理念上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更注重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自主性。
部分国家同意军事AI限制:60个与会国家中,只有26个国家同意对军事人工智能的限制,包括保加利亚、智利等国。这显示出在军事人工智能监管这一关键问题上,各国也难以达成广泛共识。
欧美投资与监管转向:
法国与欧盟的投资举措:法国承诺投入约114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初创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欧盟宣布一项约2100亿美元的倡议,旨在增强欧洲人工智能能力和技术自给自足,法国还为人工智能发展分配了1吉瓦核电,部分电量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这些举措表明欧洲在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期望提升自身竞争力。
欧盟监管转向:尽管此前欧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监管,出台了如《人工智能法案》等严格措施,但此次峰会后态度发生转变,开始减少人工智能发展的监管障碍。欧盟官员认为过度监管会阻碍欧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减缓构建有竞争力系统和创新应用的进程。峰会后不久,欧盟委员会撤回了一项可能使企业因模糊的人工智能相关损害面临诉讼的拟议法律,这一决定是在行业领袖和政治家批评后做出的,他们认为过度监管会阻碍投资,削弱欧洲与中美竞争的能力且无法保障安全。这一系列行动表明欧盟在人工智能监管政策上,从严格监管向促进发展的方向转变。
3. 新闻背景(Behind the news)
峰会延续与分歧扩大:巴黎峰会之前已有多场世界领导人关于人工智能的会议,如布莱切利园的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首尔人工智能峰会及人工智能全球论坛。在这些会议上,各国虽都认同要应对人工智能风险,但都未制定有约束力的法规。随着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以及像DeepSeek - R1这样高性能开源权重模型的出现,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上的分歧进一步加大。这说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地缘政治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全球在人工智能监管上更难达成一致。
4. 重要意义(Why it matters)
政策重大转变:巴黎峰会是全球人工智能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欧盟从原本坚定支持严格监管,转变为放宽监管,减少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限制。这一转变反映了全球人工智能监管态势的变化,从侧重风险防控转向更注重发展与竞争。
关注点转移:此前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极端风险的担忧影响力下降,各国官员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安全、滥用和偏见等更实际和紧迫的问题上。这种关注点的转移意味着人工智能政策制定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影响双重性:这些政策转变为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空间,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工智能治理方式的不确定性增加。因为减少监管可能加速人工智能发展,但也可能引发一些新问题,而新的治理方式尚未明确。
5. 总结思考(We’re thinking)
政策期望:文章指出各国政府在人工智能监管上,正从关注不切实际的风险,转向制定务实的发展策略。作者期待能出台明确的政策,既能鼓励人工智能创新,又能切实解决现实世界中因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