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全校学做机器人,500+人同时抢课!南信大这门课,火“爆”了!

hqy hqy 发表于2025-05-20 14:48:22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报名人数500+?覆盖21个学院?抢课都靠“卷”?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这样一门通识课,不论你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能操作起机械臂、与创新企业讲师面对面。本期推送,一起走进——《学做机器人》课堂

让全校学生都能学习机器人

“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人机协同的,你将以什么角色与机器人共处?”《学做机器人》的第一堂课上,课程负责人庄建军教授向学生们发出“灵魂拷问”。从工业机械臂到服务机器人,再到如今能跳舞、对话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机器人正在渗透各行各业。2020年,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爆发式发展,学校决定开设《学做机器人》这门通识课,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系统学习机器人相关知识。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通识类机器人课程,《学做机器人》由来自工程训练中心的庄建军教授梅永老师共同参与教学,每学期授课学生100余人,涉及20多个专业

无论是信息工科专业的“技术控”,还是文学、艺术专业的“文艺青年”,或者是商科专业的“金融精英”,都能在这里从零开始,探索机器人的奥秘。

“人工智能是一个庞大的交叉学科,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希望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以及可以在哪些场景当中得到应用,最终实现与自己专业的接轨。” 庄建军说,课程以“普及机器人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助力学生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的挑战,希望可以打破专业壁垒,为全校学生提供低门槛、系统化的机器人学习平台

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学习合作实践以及完成小组作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到机器人前沿技术和行业需求,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们希望这门课程不仅是机器人技术的传播平台,更能成为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孵化器。”梅永老师说,课程以产教融合的形式通过“通识化教学、项目化实践、产业化衔接”的三维设计,致力于培养具备技术素养、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未来人才,为智能时代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

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还与越疆、大然、墨问等机器人企业合作引入行业一线技术资源,让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提供技术指导与产业视角,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

“我们为课程提供所需的教具和初始且易上手的编程代码;在课堂上协助老师开发更多的课程,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机器人发展内容;并且参与到课程的评价中,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珠海市大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春松说。

从“代码小白”到“机器达人”

据统计,共有21个学院的学生选修了《学做机器人》这门课。庄建军发现:“哪怕是非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有兴趣也能学好这门课。”为了能让更多学生能学好这门课,教学团队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不少“小巧思”。

为了降低难度,课程采用“模块化套件+图形化编程”模式,让原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而对于一些编程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用Python、C语言来进行控制。为了更好地进行机器人学习,庄建军还鼓励大家进行跨学科组队。他在每个小组里都安排了一个和信息工科专业相关的“大腿”,让更多专业的同学能参与到这门课中来。

“我的专业是商科,未来想往理工科方向转专业,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学做机器人》这门通识课。”来自商学院的吕正同学说,自己在选修这门通识课之前,对于机器人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和电影当中的一些场景,因此有些担心自己能否跟得上课程。但是老师的细心讲解同学的耐心帮助给了吕正很大的信心,他与小组成员一起参与课程的实验和比赛,一起完成机械臂搬运色块的操作,“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代码也修改了很多遍,但看到我们的组的机器人成功完成任务时,我们仍然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课程的积极影响还延伸至竞赛领域。不少同学凭借在课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参与并获得了如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一等奖、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二等奖、嵌入式开发与芯片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各类赛事奖项。在竞赛中,他们进一步学习了ROS应用、Qt界面开发等专业技术,同时锻炼了PPT制作、答辩等综合能力,实现了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今,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学做机器人》这门课,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让不同背景的学生汇聚一堂,在这里,知识相互碰撞,思维彼此启发,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如何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更学会了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它所带来的影响,将长久伴随着学生们,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容地应对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