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供给侧发力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hqy hqy 发表于2025-05-22 01:24:51 浏览2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夏杰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形成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服务消费一头连接经济发展,一头牵动民生福祉,对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服务消费面临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问题,亟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服务供给质量。

加大制度创新,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

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市场经济体制有更高层次的制度需求。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就是通过改革不断释放供给活力,通过竞争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开放对接全球资源,从而推动服务供给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首先,深化市场化改革,释放经营主体活力。市场化服务不充分、不发达会阻碍服务消费进一步发展。以制度型开放推进服务业开放水平,打破服务领域的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为此,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尤其是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行业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其次,加快服务业领域投资便利化改革,探索实行企业自主登记制,着力优化审批流程,推动联办联审改革。再次,最大限度放开服务业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实行不同的定价机制。最后,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引导更多的外商投资研发设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加快引进国外服务业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形成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供给体系。

强化技术赋能,重塑服务供给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将数字化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数字化赋能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核心驱动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石,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系统性工程。数字技术对服务消费模式进行了全方位重塑。在传统服务消费领域,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催生出云旅游、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型业态;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和用户画像技术,实现服务的精准触达与定制化供给;依托数字化平台,服务消费产业链实现了高效协同,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响应速度显著提升。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更推动服务供给向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加速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服务消费生态。

加快数字化赋能,促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在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浪潮下,大数据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精准分析与价值挖掘,为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此,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服务型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探索适合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入驻电商平台、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等,拓展线上业务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同时,加快人工智能、AR/VR技术在消费场景的应用创新,拓展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对投入研发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支持。组织科技企业、服务企业、内容创作者等成立产业联盟,共享技术资源和市场渠道。鼓励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通过跨界合作,拓展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打造服务品牌,提高服务供给质量

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作为消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直接影响着消费市场的扩容提质。高质量的供给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更能激发新的消费潜力,构建起供需良性互动的生态闭环。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体验、个性化需求更高。优质的服务供给精准匹配多元需求,催生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这不仅丰富了消费选择,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推动服务消费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可持续的扩容提质。

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服务品牌培育和宣传。在服务消费领域,依据消费需求的层次性差异,实施分类推进策略。对于生存型服务消费,如基础养老托育、社区便民服务等,应遵循市场规律,保持供需动态平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其平稳适度发展。针对发展型服务消费,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健康管理服务等,需依托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助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面对享受型服务消费,如高端文旅体验、定制化生活服务等,则需紧扣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融合前沿技术与文化创意,培育新兴业态,引领消费潮流。在服务品牌领域,应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一方面,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商标注册管理制度,优化品牌培育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创新宣传推广模式,将新国货品牌作为“首发、首店、首展、首秀”活动的重点,借助国际性展会、高端商业论坛等平台,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积极拓展品牌市场空间,支持国货品牌入驻世界级商圈与免税零售市场,搭建“国内市场深耕+国际市场开拓”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引导线下零售实体打造国货品牌主题街区、体验专区,鼓励电商平台设立国货品牌专属频道,通过流量扶持、广告补贴等方式,实现品牌培育线上线下的深度联动,让国货品牌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以优质供给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树立标准引领,构建质量认证体系

囿于服务的无形性,消费者无法提前检验服务质量,服务消费投诉事件相较于实物消费更加普遍。因此,要保护服务消费者权益、创造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就必须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具有支撑、引领等基础性作用,对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一方面,推进服务业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服务业企业自我申明公开其产品和服务执行标准,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业团体标准,制定一批服务标准规范,对标国际先进标准,鼓励开展服务质量认证与达标评价,培育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服务”品牌形象的优秀企业。另一方面,完善服务业质量监测标准体系。以顾客满意度、投诉量、品牌价值增长率、舆情指数等为重点监测指标,开展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和质量形势分析,引导各服务行业和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供给水平。建设涵盖城市基础环境治理、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安全监管、养老为老、行政便民、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监测体系。开展公共服务质量指数研究,发布城市公共服务指数排行榜,验证公共服务业质量评价监测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夏杰长)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