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跨时代技术的诞生,总会让各行各业跃跃欲试,谁都不想错过,也不敢落后!
人工智能与石油行业的深度融合,正是如此。
过去短短一年,人工智能在石油行业迎来爆发:中国石油700亿参数的昆仑大模型、中国石化的长城大模型、中国海油的海能大模型、国家管网的管网大模型……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背后始终活跃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华为。
从算法架构搭建到算力底座支撑,在行业客户的统一组织下,华为利用领先的ICT技术,同行业伙伴一起让设备、数据开口说话,让油藏显形,让管道变聪明,让炼化更智慧。
就在2025年5月14日,华为召开了“数智创新 激发油气行业新动能”2025油气行业峰会媒体沟通会。会上,华为油气矿山军团解决方案总裁蒋旺成与华为中国政企油气矿山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邹国栋,围绕油气行业数智化转型展开深度探讨!

华为油气矿山军团解决方案总裁蒋旺成与华为中国政企油气矿山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邹国栋
在会议现场,从专家们的分享与交流中,能够真切感受到:这场由AI掀起的智能化变革,正在引爆一场新的石油革命!
石油业小步慢跑
一直以来,石油行业虽然被冠以“传统”之名,但它从未停止自我革新的脚步,始终以“小步慢跑”的姿态,踩中每一次技术革命的节拍,持续重塑着行业面貌。
回溯往昔,早期的石油勘探在人力驱动下艰难起步。
《玉门不老》里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玉门油田当时因局里没有钱,为了加速勘探,毅然号召全局职工义务劳动,人工挖掘了5万个炮坑,用人力堆砌起老矿原油稳产增产的基石。在那个机械匮乏的年代,人力为行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到了六七十年代,机械化的曙光初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走上大庆,面对60多吨重的钻机,他们用绳子拉、撬杠撬,一步一步将钻机从火车站艰难运至井场。这种人工+机械的协同模式,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机械化启蒙 。
时光流转,石油行业加速迈向机械化、自动化。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大国重器的出现,不断刷新着油气行业的生产效率。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石油行业迎来又一次蜕变。
全球各大石油企业纷纷制定数字油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国大庆、长庆等油气田积极响应,通过数据的高效采集、传输与分析等信息化手段,优化生产管理水平。
然而,历经百年进化,行业深层矛盾依然有待解决:人力成本增长、开采费用节节攀升、存在生产安全隐患等难题,制约着行业发展。
在当下这个时代,出现了人工智能,希望为行业带来新的曙光。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有望使油气生产成本减少10%至20%,全球油气技术可采储量提高5%。
这无疑为油气行业带来破局希望,也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悄然开启。
从半路入局到行业老兵
在传统能源与数智化碰撞的浪潮中,华为以30多年ICT的深厚积淀强势叩开油气行业智能化大门。
2021 年,华为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学习油气行业的业务流程、技术工艺与核心装备知识,直面行业痛点与难题,通过与客户开展联合创新,孵化出真正适用于行业场景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并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等行业巨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算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5年4月24日,华为与东方物探在涿州物探科技园签署联合创新体共建协议,在AI+物探、GeoEast性能优化、算力中心建设及物探装备智能化等领域打造全球样板点,提升地震数据处理效率与装备智能化水平。
至此,华为和合作伙伴一起,踏上油气行业的数智化征程,引领了人工智能进入工业领域的浪潮,华为也完成了从最初的ICT设备供应商到深谙行业需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蜕变。
激发行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数智化浪潮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油气行业的底层逻辑。这一变革不同于以往的技术迭代,而是如同为行业注入全新的“DNA”,推动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邹国栋指出,华为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不只是在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本质上是在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这一论述,在华为与东方物探的合作中得到生动诠释。
东方物探的GeoEast是全球三大主流地震处理解释软件之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但硬件命脉却攥在外国人手中。围绕这一“软件自主、硬件受制”的困境,东方物探选择携手华为,基于鲲鹏为其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硬件底座,确保软件与硬件在外部环境变化时仍能稳定适配,为行业核心技术筑牢了安全防线。
当硬件根基稳固,华为的技术触角也开始向勘探开发的“神经末梢”延伸。
面对地震波数据处理效率低的难题,华为依托鲲鹏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将GeoEast工业软件从X86架构迁移至鲲鹏架构,并深度优化并行计算架构。
经此技术攻关,GeoEast软件性能提升3-4倍,尤其是在地震波全波反演这一核心处理模块引入人工智能后,性能更是飙升约10倍,以往处理100平方公里地块的地震波数据需要耗费一年时间,如今仅需一个月便可完成。
在地震数据采集环节,当前无线节点仪方案,无法及时并准确感知采集的地震数据质量,作为双方联合创新的课题,后续将引入低功耗、高性能的星闪技术应用于节点仪通信,预计新方案将实时完成地震数据质量控制,并大大提升地震数据采集的效率。
在横跨万里的油气管网系统,华为与国家管网集团联合打造了会思考的基础设施——管网大模型。它并非简单的自然语言模型,而是融合自然语言生成、视觉技术、科学计算等多种模型的“超级大脑”,实现对业务的全方位赋能。
比如,在办公场景中,它能利用自然语言模型构建管网知识库;在生产场景里,又能通对压缩机进行智能诊断,精准预测管网管输能力,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与安全提升的双重目标。
从地下油藏的精准透视到地上管网的智能决策,华为让数据在油气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真正流动起来,激发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新石油革命才刚刚开始
当油气行业踏上“人工智能长征”,一场新石油革命才刚刚开始!
埃森哲的一份重磅预测,为油气行业的未来勾勒出震撼图景: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与油气行业的深度融合,将释放2.1万亿美元的巨大价值。
面对这场变革,国内石油巨头已率先行动。
中国石油开展 "全产业链攻坚" ,梳理出各业务板块的高价值场景并制定推进时间表。比如,华为全力支撑东方物探、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油测井公司开展专业大模型的训练与调优工作。创新构建地震、测井大规模数据集,并攻克多精度数据编码及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Transformer与地球物理的融合技术。
国家管网与华为合作规划了约300个大模型应用场景,目前60余个场景正在推进中,依托数字化底座,持续为管网管理赋能增效。
不过,当油气行业人工智能长征走向深水区,数据孤岛未完全打通、行业专属算法待优化、跨企业体系协同需突破等挑战依然艰巨。
正如华为油气矿山军团解决方案总裁蒋旺成所言,智能化转型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需要灶台、大厨、食材协同的系统工程。
当前,华为以基础设施与基础平台作为“厨房灶台”,联合勘探院、昆仑数智等行业伙伴担任“大厨”,整合第三方企业的技术能力,并将企业数据作为不可或缺的“食材”,构建起完整的数智化体系。
在这场变革中,华为既是搭建数字桥梁的架桥人,也是深入场景的同路人。
当油气行业的竞争从资源储量转向数据生产力,智能化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传统能源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密码与重构行业规则的核心变量。
新石油革命的号角已然吹响,而我们,才刚刚站在智能能源时代的破晓时刻。
本文转载自:石油Link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