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应该改变教育方式,引导并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廉颇、蔺相如1死1逃

hqy hqy 发表于2025-05-23 01:37:22 浏览13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转变学生思想,尊重学生意向,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尊重主体意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概括地说就是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觉悟。

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首先,从教育教学的本体来看,教育者(教师)与被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诱体与主体的关系,前者是实施教育的诱体,后者则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是能力的载体,教育过程的物质承担者,还是教育活动直接加工的对象。

以学生思想的转变、认识的提高为标志的德育工作成效,只能通过学生活动而获得,不能由作为诱体的德育工作者(教师)所取代。因此,教师是促动的,学生是主动的。

其次,从心理内因来说,整个德育过程都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支配下完成的,由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的意志、情感、认识等心理因素所左右。

而同时又受诱体活动的诱导和影响,在这里,主体是德育过程的能动者和情感意志的主动者,如能对学习兴趣、动机、意志等一系列的心理实施主动控制,使之接受兴趣浓,动机强,意志坚,认知积极,就为实现德育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

反之,德育目标则难以实现。如枣庄市大部分学校开展的中学生自治系列活动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树立主体观念,尊重主体意向,调动主体(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全面完成德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再次,从教育教学规律来讲,认识和发展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理应成为自己认识和发展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从总的方面说,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接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于教师。

而是随着教师的“教”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独立的思维活动,教师无法代替,作为主体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仅仅是应有的尊重、赞同、支持和鼓励,学到获取知识的“点金术”、“捕鱼法”。

而自己品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自我修养或自我教育。知识的获得要靠主动学习和亲身探索,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能力和觉悟的提高要在教师诱导的条件下,自我调节,自我改进。

最后,尊重主体意向,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之,对主体的尊重是第一位的,它可以引发主体内部的“热动力”,使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人。但这种尊重不是简单地对消极意向的一味纵容,而是尊重主体表现的积极因素。

是从主体一系列复杂的思想和行为中寻找和发现其诸种动向和趋势,于以肯定和扶持,助其增长和扩大,使教育过程中主体思想的积极方面始终处于升腾活跃的状态,以达到推动其不断前进向上的目的。

力避触发消极思想因素,并使其处于闲置退避的地位,在积极方面的压倒优势中逐渐得到抑制和克服。

强化创造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意识的强化是主体意识强化在更高层次上的表现。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优胜劣汝以及只有创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激化。

这是一种主体进取意识,它不仅指向外部世界的改造,而且指向对自身的不断超越。

这种主体进取意识在90年代中学生身上体现为“求实、求异、求知、成才”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性,教师应对这种创造意识给予保护、引导和强化,使之经久不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单纯知识教育为全面育人。

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改革开放意识教育之外,还应强化智育、体育、美育,寓德育于综合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