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通Anshuman:Flex已来,舱驾融合普及和端侧大模型导入值得关注

hqy hqy 发表于2025-07-04 14:14:22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来源:芝能汽车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竞争进入深水区。L2+级别辅助驾驶正在快速普及,推动“实用性”与“规模化”成为新阶段的关键词。

以往聚焦在单点技术能力的竞争,正逐步转向围绕座舱与驾驶辅助的整体架构设计,特别是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的落地速度,正在成为衡量一家车企智能化水准的标尺。

在2025年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上,我们见到了高通正在推进的新一代平台:骁龙Ride与骁龙Ride Flex。

它们试图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 一是在算力、能效与成本之间取得工程上的最优解,

◎ 二是平台架构的可扩展性,

◎ 三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舱驾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软硬件一体的系统协同。

与会期间我们还注意到,高通正加快其汽车业务的“在地化”步伐,不仅推动最新一代至尊版平台如骁龙8397和骁龙8797率先在中国车企中落地,还在生态和开发工具链层面做了更彻底的本地适配。这两颗芯片,很可能会成为新一轮舱驾融合浪潮中的关键变量。

辅助驾驶的核心命题:“落地”

辅助驾驶普及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能不能做,而是能不能在有限的算力、成本和开发资源下,做出真正可量产的系统架构。

这是过去几年中,横亘在几乎所有车企和芯片厂商之间的一道共识性难题。高通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实践,是以骁龙Ride和骁龙Ride Flex两条产品线为基础,围绕“低成本、高效率、强扩展性”三要素,构建了一整套面向主流市场的辅助驾驶平台。

高通的方案是一个“系统包”,而不仅是单点能力的堆砌。它为大多数车企提供了一种工程上更可控的路径。

这种系统化打法,正在进入集中收获期。根据高通公布的数据,2025-2026年将是其辅助驾驶项目的大规模量产窗口: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个ADAS/AD项目计划在这两年内落地,合作车企覆盖大众、吉利、北汽、奇瑞、通用、本田、奔驰、宝马等中外品牌。

以骁龙Ride平台中的主力SoC芯片——骁龙8650为例,高通正在尝试在单位成本内做更多事情。

8650采用异构多核架构,集成高性能CPU、GPU、NPU与ISP,在推理效率、能效比和带宽利用等维度相较前代和同类产品都有明显提升。

根据高通的数据,其IPS(每秒推理次数)相较同类SoC产品提升30%,DDR带宽最低至同类产品的1/7,能效最高达同类产品的2倍。

这些参数优化,在对成本高度敏感的中国市场可以找到具体落点。例如起售价11.98万元的零跑C10和B10,正是在骁龙8650平台上实现了高速与城市NOA能力;而这些车型中搭载的另一颗芯片骁龙8295,则承担了AI座舱的主控。

整套系统,在低成本硬件基础上覆盖了驾驶辅助与数字座舱的完整功能集,推动高阶辅助驾驶能力快速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

骁龙Ride平台不局限在芯片,而是一套覆盖从基础辅助驾驶到城市NOA的多层级解决方案组合。

从主要用于高速NOA场景的骁龙8620,到适配城市NOA的骁龙8650,再到面向舱驾融合骁龙8775,以及性能大跃级的至尊版骁龙8797,配合通用的加速器与软件栈,车企可以根据整车成本结构与目标市场,灵活选择部署路径。

骁龙Ride Flex平台的核心SoC芯片——骁龙8775,设计目标是在一颗芯片上完成ADAS与座舱功能的并行运算,即解决“舱驾一体”的需求,同时支持最高ASIL-D级安全机制。其支持风冷和被动散热,在整车热管理和线束复杂度方面有明显优化,特别适配10-20万元主流车型。

负责ADAS业务的高通产品管理副总裁Anshuman Saxena在峰会主论坛表示:“多ECU域架构已经成为过去,集成多计算模块的集中式分区控制器已经成为既定趋势。以单颗通用SoC为核心的中央计算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现象,骁龙Ride Flex SoC正是能满足中央计算新趋势的SoC。Flex已来!”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近几年来高通在座舱芯片上的技术部署也在与移动端“拉齐”。

4年前,骁龙座舱芯片的制程工艺,首次追平当年的旗舰手机芯片。而最新一代产品,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即骁龙8397,首次采用刚在移动端旗舰应用的高通自研Oryon CPU,并面向汽车需求进行定制,性能实现代际级跃升。CPU和GPU性能较前代提升3倍NPU算力是上代的12倍。

对于越来越依赖AI渲染与语音/图像交互的智能座舱而言,这意味着真正具备了支撑“大模型上车”的底层硬件能力。

在软件层面:

◎ 高通与中国本土算法团队深度融合——Momenta、元戎启行等头部方案商,均已在骁龙Ride平台上完成集成;

◎ 与此同时,高通构建了面向开发者的完整工具链,包括虚拟化开发环境和版本一致性迁移机制,能在多个代际产品之间保持算法兼容性,降低测试成本,显著压缩整车开发周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30家中国车企与一级供应商,将骁龙Ride作为核心ADAS平台进行部署。

从几万元入门车型到30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骁龙Ride平台的适配能力和性能分布,基本覆盖了主流车型段的需求,兼顾架构层级、算力配置与成本控制的解决方案。

骁龙Ride Flex平台还进一步推动了“软件通用性”的边界。

借助虚拟化架构与任务隔离机制,开发者可以在现有的骁龙座舱平台或骁龙Ride平台上完成算法移植和测试,再直接迁移至骁龙Ride Flex部署。

这不仅降低了堆栈碎片化风险,还避免了重复验证带来的周期与预算浪费。最关键的是,它采用虚拟化架构与隔离机制,可在同一芯片中部署多个操作系统及功能域,确保ADAS任务的安全性不会干扰座舱域的使用体验,实现“安全与体验兼得”。

对此,Anshuman 表示:“骁龙座舱平台和骁龙Ride平台采用异构架构,在单颗SoC通过不同的技术模块(比如NPU、ISP、CPU等)协同运行不同应用的工作负载,而非只依靠单个核心引擎;同时,这不会对性能和安全性造成影响。”

同时,他认为,安全性是骁龙Ride Flex最为重要的基石,并强调这些解决方案经过全球范围的测试和验证,包括北美、欧洲、德国还是中国的标准。

骁龙Ride平台的特点是系统效率、架构灵活性,骁龙Ride Flex则凸显了高通在舱驾融合与中央计算上的部署能力。在中国驾驶辅助进入“规模交付”阶段的当下,这套路径具备一定前瞻性。

总结来看,高通在驾驶辅助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三点:

◎ 性能-能效比的平衡:在控制功耗与成本的前提下,提供高阶功能所需的计算支撑;

◎ 架构的高度可扩展性:统一平台覆盖从入门到高端车型,减少资源浪费;

◎ 生态协同能力:从SoC、算法到整车开发工具链,形成闭环式支持体系。

这三项能力的组合,正在决定一项智能化技术能否真正进入主流车型量产周期。

高通的新变量:端侧大模型

国新能源车市场依然是全球智能化迭代速度最快的战场。没有传统动力总成包袱,中国车企在电子电气架构和交互层的跃迁上拥有更高的自由度。高通正是押注于这一窗口期。

据Anshuman Saxena介绍,仅在2025年上海车展后就新增至少4家中国车企合作伙伴,均计划基于骁龙Ride平台打造车型。

关于大模型上车,他提出了一种智能化演进的方向:“大家都在关注统一的AI体验,大语言模型(LLM)、视觉语言模型(VLM)等。为什么不能将座舱中的部分用户交互输入数据与ADAS系统打通,从而避免同时基于相同的AI、LLM或VLM运行多个不同实例为系统带来的负担?这正是骁龙Ride Flex的擅长之处,我们正在基于这款平台实现这些体验。”

根据高通官方数据,超过10家中国车企和Tier-1伙伴正采用骁龙汽车平至尊版(包括骁龙8797和骁龙8397)打造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以零跑为例,其即将在2026年一季度上市的D系列旗舰车型将首发搭载双骁龙8797:一颗8797负责驾驶辅助任务,另一颗用于AI座舱。

高通方案对于支持汽车行业推动端侧大模型“上车”的路径也逐步清晰:以骁龙汽车平台至尊版为基础,通过模型轻量化与调度优化,当前高通已携手Tier-1厂商实现在本地端侧流畅运行140亿参数(14B)大模型,集成70亿参数(7B)端侧模型的方案——包括需要隐私保护(如车内对话)和低延迟响应的场景(如实时车控)。

从性能指标看:

◎ 14B模型推理可实现40 FPS以上帧率,优化后提升至 50-60FPS;

◎ 7B模型则帧率在60–72 FPS,满足实时交互需求,比如理解用户的语音和语义、构建用户画像等。

本地部署的意义不仅在于响应速度的提升(从云端的1–2秒缩短至端侧0.2秒),更关键的是隐私保护和连接稳定性的增强。

例如,哨兵模式现在可通过大模型识别异常行为(如拉门把手、车辆被刮擦),自动生成事件摘要与高光片段,替代传统的3分钟段视频方式,大幅压缩冗余数据。

高通常说的一个观点值得关注——“AI就是新UI”,这一变化正在重构智能座舱的底层逻辑:从“人适应机器”转向“机器理解人”。人机交互不再以菜单点击为中心,而是通过语义理解和多模态感知完成更自然的命令执行。

从芯片到系统,平台化正在成为决定智能技术量产节奏的核心变量

回到本质问题:不是谁的算力更强、模型参数更大,而是谁能用最少的开发成本,把“AI能力”稳定、快速、规模化地落在量产车型上。

高通提供的答案,是以骁龙Ride与骁龙Ride Flex为代表的“平台化思维”:用可扩展架构、通用软件栈与强生态适配力,降低车企在从L2+到舱驾融合、再到AI交互的每一次跃迁门槛。

芯片只是起点,真正有价值的是工程路径。AI在车端的落地,正在从“能不能做”进入“怎么做得稳”的阶段,而这恰恰是平台型玩家的主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