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综合开发研究院)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同时要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我国海洋经济经历的宏观政策阶段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国家宏观海洋政策指导及沿海地区制定的海洋政策法规,可划分为五个宏观政策阶段:
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7年)海洋经济粗放发展期,主要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获取海洋资源,虽存在经济生产活动,但开发力度与破坏力度较为有限。
改革开放起始阶段(1978-1990年)海洋经济以数量增长为主,开发保护为辅,海洋大开发热潮出现,海洋开发阈值逐渐超出海洋自我恢复与可承载范围,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出现。
海洋经济可持续理念确立阶段(1991-2000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萌芽出现,开始追求低消耗、少污染、高产出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能满足海洋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增长理念逐渐转变。
海洋经济数量增长兼顾发展质量(2001-2010年)确立海洋经济—生态双线并行的阶段,寻求经济活动与开发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成为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
新常态背景下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阶段(2011年至今)沿海政策的发布随时序演化由简单松散型转向系统紧密型,政策关注点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向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转变。基于此政策背景,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海地方和涉海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海洋资源保供能力稳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不断赋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
我国海洋经济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从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海洋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向常态增长转换。2019-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海洋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8.9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4年指数值达125.2(以2015年为基期),较上年增长2.3%,印证海洋经济“量质双升”。
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8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7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849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5.8%和59.6%。《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4年度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在海洋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涉海企业IPO融资规模达114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17.0%,海洋产业融资市场表现活跃。
海洋资源节约集约水平持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全国新增审批用海用岛项目4123个、面积26.3万公顷,项目涉及投资额107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0%、6.9%和12.3%,有效保障油气、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用海用岛需求,不断提高海洋空间资源保障水平。全年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8.7%,海洋原油增产量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近八成,继续成为我国能源上产的主阵地。随着海上养殖生产集群加快形成,智慧渔业蓬勃发展,“蓝色粮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每公顷确权海域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比重比上年预计提高1.3个百分点。深远海养殖迅速发展,养殖用海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新增开放式养殖用海不断向深远海域拓展,平均离岸距离由2018年的10千米外延至目前的18千米。
区域协同与政策赋能形成发展合力。我国海洋经济政策当前呈现“央地联动、陆海统筹、资本汇聚”的立体化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中央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针对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新兴产业、生态保护修复等出台系列政策,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统筹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地方层面则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协同发展态势,通过集群化发展深化区域协同,构建多层级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与区域联动,加速向深远海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

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海洋科技高质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等,从创新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需要考虑创新要素、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和创新的最终成果。因此,有必要构建高质量的创新驱动经济模式,通过集聚高质量创新要素,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盘活,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创新水平。
海洋产业高质量。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量的积累,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不断的结构优化调整,于此同时,产业内的分工合作、产业间的协作联动,都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形成区域布局即集聚或集群式发展,通过合理评价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产业结构多元化水平,优化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地均产出水平和地均税收贡献,迈向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更具竞争力阶段。
海洋城市高质量。在海洋经济演化、海洋产业升级过程中,海洋城市的作用不仅仅是海洋经济、科技活动的集中地,也成为沿海地区人民优质生活圈的核心区。新型海洋城市应该以海洋资源作为基础,在海洋生态、海洋景观、海洋文化等领域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并实现和谐共生全面发展,以此体现城市海洋核心竞争力。从海洋中心城市到现代海洋城市,城市管理、生态文化、营商环境等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海洋城市高质量的重要方面。
海洋生态高质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广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是海洋生态高质量的目标,也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精准和恰当处理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应有之意,更是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支撑。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将海洋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海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治理高质量。海洋强国代表着强大的海洋治理能力,海洋治理能力则根源于海洋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球海洋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从对内的海洋综合管理和对外的海洋全球治理两个角度,推动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效能之间的互动。
//封面图来自国资委网站

本文作者
安然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